中传MFA学员成功上岸经验分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考研之前我几乎在大一的时候就萌生了要考研的念头,因为在高考时和中传失之交臂,所以中传算是一个我的执念吧,这就是我考研的目的。
最近几年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乏很多跟风考研的同学,这样真的非常容易在后期失去动力,于是在考研的这段时间里既没有好好实习、找工作,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考研。
所以,大家在考研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考研的目的,你可以为了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或者是为了提升学历、获得更好的平台,但一定不要迷迷糊糊,被身边的人推着走。
考研期间个人作息问题考研之前我也看了大量师哥师姐的经验帖,很多人都提到了个人作息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完全不必迷信其他人的作息,有的人能够做到坚持大半年6点起、1点睡,白天还精力充沛,但我就完全不行。
作为一个重度无法早起患者,我在考研期间最早的起床时间大概也就在7点半左右,晚上12点之前肯定睡了。
考研前最后1个月,我几乎自暴自弃每天睡到9点多才起(请大家不要学我)。
所以,大家可以多尝试几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息,完全没有必要硬逼着自己早睡晚起,导致白天都昏昏沉沉、效率不高,我见过很多早上7点就坐在图书馆,但却睡了一个上午的同学。
学习,拼的不是时长,而是效率。
我在考研期间,会在学习开始之前定好今天的学习目标,写在本子上,比如至少要写2道论述题、背10页名词解释、做200道政治、背150个单词等等,每天必须完成才能结束。
每天有了小目标,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可以奖励自己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刷一会儿手机。
还有就是手机,在学习的时候手机会变得格外好玩,但手机真的是考研天敌,非常浪费时间。
我在考研的时候用了“Forest”这个app,一旦开始学习就种树,强迫自己不能玩手机,最后能看到自己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长,会很有成就感,也能解锁各种各样的树,种出一片美丽的树林,也算是枯燥学习之余的一点乐趣了。
当然也有很多可能觉得自己自控力并不强的同学,在考研期间既不能保证自己有规律作息,也忍不住不玩手机,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凯程的集训营,让你有回到高考的感觉~初试公共课政治我的政治考了67分,不高,但至少没有拖后腿·。
我在这一门课上也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所以这个投入产出比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大概从8月开始看政治,主要是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看一章做下面的习题。
但我发现这样效率很低,因为精讲精练内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大家直接开始做肖秀荣1000题,根据错题再回来找精讲精练的知识点,加强记忆。
1000题我一共刷了2.5遍,最后一遍只刷错题。
但最后由于时间问题,还剩一部分没有刷完。
1000题虽然很基础,但能够帮助你构成一张政治的知识网,面对真题时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最后两个月,就是做肖八,背肖四,其他考研老师的押题卷我一套都没有做,就打算跟着肖秀荣一条路走到黑了。
在背肖四的时候(不仅是政治,专业课也是如此),我是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滚轮背诵,效果不错,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最后考试之前,我还把20道大题都默写了一遍,找了找写大题的感觉。
英语关于英语的学习,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基础见仁见智,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的。
我大一过了英语四六级,英语基础还可以,但没有非常好。
因为很早就确定要考研了,所以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前我就坚持每天在app上背考研单词。
我个人喜欢扇贝、墨墨(但后者长期使用需要付费),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用乐词又把所有单词过了一遍。
用app背还是非常省时的,你可以挤出自己的碎片时间,比如吃早饭或者睡觉前。
词汇量对考研来说非常重要,我在最开始做阅读时,很难把握全篇的完整意思,只能理解部分段落或是大概方向,这就是词汇量不足的表现。
语法很重要,但我认为词汇量提升所带来的质变是更快也更明显的。
3月~8月,我做了老蒋英语二阅读以及张剑黄皮书阅读150篇,每天做2篇以上,个人比较推荐张剑。
在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会自己拿一张白纸进行全文翻译,再和标准翻译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
这一方法对我提升阅读还是很有帮助的,翻译了大概20篇以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做阅读没有一开始那么吃力了。
9月我开始做真题,从英语一开始做,但是很不痛不痒,没有做得很差,也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因此英语一我做了一遍之后就直接开始英语二了,没有和英语一作过多的纠缠。
相比英语一,英语二的难度的确是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感觉阅读还是比较简单,除了个别几篇相对难一点。
所以第一遍做真题时,我的阅读正确率就还可以并且比较稳定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出现一篇错3道这种情况),这也得益于之前半年做阅读的积累吧。
英语二的真题我只做了2遍,看的过程把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做完以后再把这些陌生的单词补充到自己的记忆库里,其实在阅读中出现的单词是最容易被记住、留下长久印象的。
在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没什么大问题以后我就开始专攻作文了,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每个版块的学习时间。
11月我开始准备作文,我每天背2篇历年真题小作文或1篇大作文,背完默写,差不多15-20天左右就能背完。
接下来每天练习写作文,写完之后大家可以找专业的老师批改,凯程这边就有安排英语作文一对一批改的服务。
练习写作文非常重要,这是个找手感的过程,能让你在考场上稳定发挥。
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准备万能模板就能应付所有题目。
试想假如你是考官,150个词的作文中有100词都是套话,没有实质内容,分数一定不高,甚至可能出现极低的分数。
专业课艺术基础暑假之前我看了艺术基础的参考书,分别是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和王宏建的《艺术概论》,但是那段时间课业也比较忙,看得断断续续,看完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是王宏建那本,非常容易看睡着。
所以建议大家先看彭吉象,再看王宏建,彭吉象会稍微深入浅出一点。
除此之外,还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朱光潜的《谈美》,这两本书都写得非常好,浅显易懂且言辞优美,尤其是《美的历程》,有大量的例子可以用到大题里面,充实的你的论述。
如果大家准备得比较早还可以看看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和朱良志的《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这两本由于我看得太晚,看得非常潦草,也比较遗憾。
近几年中传的这门课出题已经越来越灵活了,你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脱颖而出。
暑假期间梳理一下这本书的框架,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全局观。
9月开始我就开始写大题了,每天写一道,为了加快速度,我是在电脑上打的。
大概坚持了2个月,我几乎每天都会写一道。
这门课的给分相对宽松,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只要踏踏实实准备,稳扎稳打,最后分数不会低。
艺术综合这门课我考得非常一般,只有110+,但是我背的遍数并不少,我总结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在备考时注意。
名词解释最好从暑假就开始背,保持滚轮式记忆,要坚持到考研前最后一刻。
背名解的过程非常枯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观察一下历年真题,就能发现名解的重点在【电影篇】和【戏剧篇】(今年考的5个名解,有1个音乐篇、2个戏剧篇、1个电影篇、1个美术篇)因此对于这两个部分要作重点掌握,当然其它的篇目依然不能放下。
对于自己在背诵前就熟悉的名解依然要进行非常仔细地记忆。
有一些名解在背诵之前可能是大家完全没接触过、不熟悉的,比如“道德剧”;但有些名解大家肯定是听说过的,比如“印象派”。
我在背诵时就会有这样一种心理,看到是自己的熟悉的名解就不会背得仔细,只求了解个大概,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上了考场也能写出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所以背名解最忌犯懒,一定要踏踏实实。
要注意回归课本(没错,就是王次炤的《艺术学基础》),有很多题目都是书中的原话。
我就是因为过于重视45分的名解而忽视了简答题,因此今年的简答题我并没有答得很好。
由于这一门课卡分比较严格,所以自己胡扯基本没分,还是要按书上说的答。
要注重这门课的大题积累。
我在考完之后发现自己对于艺术基础这门课的大题积累其实要远超艺术综合,这就导致了我在考场上写艺术综合的大题时其实是有些干涩的。
所以在前期大家同样要重视这门课的素材积累,多关注一些艺术热点。
复试我报考的是mfa的移动媒体方向,初试考了380+,觉得进复试应该比较稳,因此在成绩出来不久之后就开始准备复试了。
但当时正在实习,工作也比较忙,没有太充裕的时间搜集、整理复试资料,对整个复试的方向也没有头绪,好在凯程这边的复试培训有全套的辅导,当时给我安排了一位移动媒体专业在读的师姐来找我,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这个专业的各种情况,比如复试的形式、导师情况等等。
之后师姐还针对该专业的热点作了很详细地讲解,让我掌握了这个专业的考试方向,这在复试的笔试和面试中都给了很大的帮助。
几次模拟面试则让我很好地克服了紧张情绪。
同时,师姐还给我的作品集、科研设想给了很多意见。
总之是一条龙服务,把我在考试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复试主要分为笔试、英语听力测试、面试。
笔试题为2~4道大题,移动媒体方向主要是考察一些互联网领域热点问题,比如今年就考到了5G,题还是很灵活的,需要平时多多留意时事、紧跟热点。
英语听力测试的形式是填空、选择都有,听完对话后答题,难度介于四级和六级之间,但占比不高,听力不好的孩子也不用太担心~接下来就是面试,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决定了你能否最终被录取。
老师喜欢的是自信,回答问题有条理、有逻辑的学生,所以关于这一方面大家也要在平时多锻炼自己。
面试主要分为自我介绍、作品展示、现场抽题、阐述科研设想几个环节,老师还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随机提问。
今年的面试的题还是比较常规的,大多考察了热点,如短视频、物联网等。
但我比较不走运,抽到的题并没有在考试前很充分地准备过,但好在稍作思考后,我想到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还是比较流畅地答完了题目。
因此,不论面试题你熟悉与否,都要以自信又谦逊的姿态作答,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知识面,在最短时间内展现自己的优秀。
专业课面试结束后,会有一个简单的英语面试,题目都很常规,比如问你研究生期间的规划、你的家乡等等,都是可以提前准备好的题。
不用过于紧张,只要放开胆说,老师都很nice,给分不低。
考研之后4.15查到拟录取的成绩以后,一直都觉得很不真实,到今天终于写完了这篇废话很多的总结。
4.2复试结束那天,和同学从北京回学校,大家一直在感慨,考研这条路真的很漫长,有时也让人疲惫,但最终收获了这个结果,是最好的结局。
我想不到别的话来形容,唯有一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