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简评
• 首先,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的
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错误和缺陷。 • 其次,忽略了世界体系中各部分的依存关 系。 • 最后,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世界体系论
• 20世纪70年代兴起 • 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把每个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都看作是世 界体系的结构要素。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就 是世界体系内部的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过程的结果是经济剩余不断地从边陲国 家和半边陲国家转移到西方中心国家,以致后者 越来越发达,前者越来越不发达,这是世界体系 总体规律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现代化是一场进步性的社会 变迁
•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
会进步程度都会高于所经历的阶段。 • 现代化的每个步骤都是对社会系统原有糟 粕因素的抛弃和对精华因素汲取基础上创 造出积极成果。 • 现代化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抛弃不是完全 地拒绝与决裂,而是弘扬,是批判地继承。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有人称它为加 速度发展。可以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 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 个世纪。 从1640年以来的300多年时间里,科学代替了 蒙味,机器工业代替了自然农业,民主战胜了专 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章基本概念: • 社会现代化 • 趋同论 • 趋异论 • 经济现代化 • 文化现代化 • 政治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 • 早生内生型现代化 • 晚生外生型现代化 • 依附论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 定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 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变传统社会为现 代社会的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 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

缘国家的欠发达现象,并把欠发达归咎于外部原 因。 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今天的不发达不同于发达国 家昨天的未发达,发达与不发达不是一个普遍发 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发展过程中两 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 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的。
• 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只有摆脱依附
的地位才能脱离不发达的状况。在如何摆 脱上,存在两种观点: • 自发性发展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 点 • 依附发展理论:自由主义学派
第二节 现代化的理论模式
• 是一种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和社会发
展各个环节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探 求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社会 发展进程中以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的各种现 象的解释或预测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 • 这一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发展
• • • • • •
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侧 重点不同,但是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是大致一致的。 发展时段 发展阶段 发展原因 发展模式 发展道路 发展特点
后现代化理论
• 20世纪70、80年代产生。 • 后工业社会理论 • 贝尔:后工业社会以科学知识、信息技术
为主导,特征是生产事务的信息化、电脑 化和自动化,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 业。传统被抛弃。
5、文化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则主要是指科学文化 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等方 面。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具体表现,任何人类 的进步,如果不能积累为人类的文化,这种近不时 没有任何保障的,同时也不可能久远传递下去。从 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可以被视为代表一个历史时 代的特色的一种文明或文化的形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社会现代化作为在一种理论提出并成为一股世界性 潮流,是在本世界50-6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后,原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彻底打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 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 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后,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改 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 上、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巩固已经取得独立国家 的地位的人物。因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社会 现代化的道路,将其视为改变落后状况的必然步 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中国家,企图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指出一条明 路。 认为,西方世界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处 于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标 就是达到目前西方国家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亦即 西方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西方国家的今天 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经典现代化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 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
社会现代化不同于工业化: 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指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 通过大搞技术革命,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武装 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各个部门,对整个物质生产领域进 行全面的根本性的技术改造,使社会经济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与这种观点比较接近的另一种看法是,现代 化就是工业化,就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 很显然,它们是把现代化单单理解为经济方面的现代 化。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 是起支配作用的部分,经济的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对 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经济的 现代化毕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现代化 的全部,把现代化仅仅看作经济的发展是片面的。
社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西方化”一词的含义是,西方或欧洲 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其他社会 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或欧洲 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不可否认, 西方或欧洲是现代化的发源地,直到目前, 它们的现代化程度仍然高于许多国家,是当 代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地区。但是,每个国家 或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自然环境 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在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自己国家或本民族 的特点,即使极力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经验和 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西化”。
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 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变化相关的。在社 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 产面貌,而且还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 变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整体社会的变迁。
• 后现代主义: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
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 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
•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
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 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 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 • 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 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3、城市化 城市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 集中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 文化活动,因而又聚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 基本动力。 在经济方面,城市往往成为整个经济 发展的推进器。 在政治方面,城市往往成 为现代政治的发源地。在文化方面,城市 往往成为新文化的诞生地。城市也为新思 想、新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条件,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是 把它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同 本国过去情况相比较,而是同现代社会的 标志相比较。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这场独特的社会变迁,从内容上讲, 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容广泛 的社会变迁;从速度上讲,是一场异常 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从广度上说,是 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世界性的, 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一地区;从 深度上讲,它已经引起整个世界的深刻 变革。这种变革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 刻,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4、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的具体的稳定 的组成方式或构成方式。所谓社会结构的 优化,是指社会要素或社会各部门之间的 最佳构成方式,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分化 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分 化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而普遍性社会 关系的建立则为在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社 会活动提供了可能。
从广泛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这样一切 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于300多年前的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 1640年,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 英国国会开始了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斗争, 从此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之后,在欧美大陆接连发生工业革命和政治 革命,从而结束了几百年中世纪的统治,开 始了全面改造社会的开端。可以说,1640年 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既是世界近代史的起 点,又是目前这场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现代 化的实际开端。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本章教学目的: • 本章旨在使大家了解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把握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着重了解社会现 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社会现代化的不同 类型。对中国当今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有一 个全面把握和认识。
本章重点: • 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特征 •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社会现代化的不同类型 •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 所谓发展,就是改变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从边陲向半边陲或从半边陲向中心升迁。 但是这种地位变化是由世界体系的结构状 况决定的,社会内部的努力无济于事。因 此,世界体系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依此 规律调节各国在体系内的地位。
简评
• 是对依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引入半边陲概
念,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再是静态类型的转换, 而成为动态过程;同时,从体系和整体发展规律 解释社会发展,比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单纯从 内因和外因解释社会发展更高一筹。 但是也有缺陷。首先,三元结构解释全球国家, 吃力和牵强;其次,结构决定论带有外部决定论 的色彩;再次,忽视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最后,不能反映世界发展和现代化的全貌等。
6、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 际承担者。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有社 会活动的现代化,才有现代社会的建立。在 发展中国家,个人现代化的程度较低,传统 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支配着人们的生活。 这是造成现代化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人的现代化包括现代人数量的增加和现 代人质量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