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创造能力最重要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从小学时代就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1999年初,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协联合发起,对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状况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名左右大中学生(内地学生约16000名,香港特区学生3000多名)。
这次调查取得了多项令人深思的数据资料,其中两项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一项是关于“是否具有好奇心、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意志力”的自我评估调查,结果做出肯定回答的只有4.7%;另一项是关于“有学生当堂对老师讲课提出异议时”你认为同学们会抱何种态度的调查,结果有48.1%的人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保持沉默(不愿或不敢予以支持),更有16.5%的人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这两部分人加起来是64.6%(接近2/3)。
因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在社会得到推广,小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迫不及待,要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就要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创造性思维教育,而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教育势在必行。
二、创造思维培养的误区
虽然近年来,小学生创造思维的理论探索、培养开发成了研究热点,小学生创造思维教育研究的对象及内容也有所拓宽,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1.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
2.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创造技能的培养;
3.把创造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
当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方面的误区,以上三个方面是最常见的。
之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存在误区,主要是培养者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不够了解,对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掌握的不够到位。
所以要想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很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也应到位的掌握。
三、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
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
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
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等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多种表现,以下就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作简单的阐述。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1.敏捷性;
2.坚持性;
3.独创性;
4.深刻性。
(二)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
四、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运用合适的策略。
否则就会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性。
以下阐述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创造意识
1.相信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
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
2.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一言堂”、“家长制”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更不利于灵感的触动。
作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每一位学生,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
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
3.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
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二)巧设探索情境,赋予尝试乐趣,培育创造精神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1.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2.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测和设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的兴趣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认识到困难和难题的存在,就可以认识到知识上的不足,激发学习的欲望。
问题就是激励。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知问题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实或拓展已有的知识,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与欲望,进而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测,跳跃的思维方式直接而迅速地猜想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答案。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想象,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异常、新奇的特点,教师有责任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深刻性的特点,表现为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都是培养立体思维的方法。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当孩子由原来喜欢质疑到“没有问题”,由入学时的“问号”到毕业时的“句号”,无不说明小学生创造能力是能够开发也是最容易受压抑和挫伤的。
让我们珍惜这种创造的存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迈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
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