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课件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 故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衡的治法。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火法。
已。 ”
传 日传一经 变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四)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 危,欲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里和再救其表。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病。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 病情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阳为开” 。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 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 。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 的能力强。
•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误下传。
•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 越经传:太阳→阳明 •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 • 首尾传:太阳→厥阴 • 误影响因素: •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名称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病因
病变 部位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重在经络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名称
《素问·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 不同。
•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 式。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病证者。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变并称。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 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二)六经病
•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 阳明病、少阳病、 • 太阴病、少阴病、 •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太阴 病
《素问·热论》六经
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六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少阴 口燥,舌干而渴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 寒温并用。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的基本 精神。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二)治法: •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清、消、和、补等法。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 用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