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春秋战国~宋代(B.C.744~A.D.1279)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止出血者燔发”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夏”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3《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4《金匮玉函经》张仲景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5《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502-536年)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6《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载药300种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料炮制药《新修本草》7《唐本草》李绩苏敬唐代(公元659年)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相畏(/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③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②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④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
第四节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经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黄连/栀子苦寒,经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②经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③经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变甘温之品,具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温热)→胆南星(寒凉)】二、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①炮制改变性味,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②辅料有影响,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生黄柏,功在沉降,清下焦湿热;酒黄柏,藉酒的甘辛温升浮之性,清上焦之热】┕③生升熟降。
【生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可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三、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
┍①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盐制入肾等│【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入肺、胃经;~干姜,温脾胃,回阳救逆,适应心经疾病;~煨姜,和中止呕,主入胃经】┝②增强药或改变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知母入肺、胃、肾经,清肺、凉胃、泻肾火;~盐炙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青皮入肝、胆、胃经;~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对药物毒性的影响“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④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第五节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一、提高方剂疗效: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发挥配伍后的作用;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而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二、消减方中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1、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2、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一.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要求┍①中成药处方固定,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相应固定。
·[ 七宝美髯丹中主药何首乌选制品,取其乌须发、强筋骨、固精气之功。
┕②汤剂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依用药意图而定。
·[ 四逆汤~用于阳气被遏,四肢不温,宜用生柴胡辛散透邪升阳;用于胁肋疼痛,宜用醋柴胡疏肝止痛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①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
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②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
一般中成药的要求高于汤剂。
三.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外用剂型,如锭剂、膏剂、洗剂等,系局部用药,不经消化道,可用经净制后的生品。
中成药所用的辅料简化了某些药材的炮制,如蜜丸制作中也用蜂蜜,除赋形外,其目的部分地与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产时,采用生甘草;用汤剂时,常用蜜炙甘草。
某些剂型中,可根据工艺要求,直接以洁净的药材适当破碎后入药。
如在中药注射剂和提取某类或某种成分的片剂中。
例黄连素片。
☆问答:中药为什么必须炮制?·这是由中药材自身的特点及临床用药的要求所决定的,来源于自然界的药材,常有以下情况:混有杂质,非药用部位,不能保证剂量的准确,影响疗效。
——净制→洁净药材。
植物药体积粗大,不利于按量调配。
——切制→大小适宜的饮片。
矿物药质地坚硬,不利于粉粹煎煮。
——煅→质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
动物药具腥臭气味,不利于服用。
——炮制→矫臭矫味。
毒性药材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安全有效。
气味峻烈的药物,易产生副作用。
——炮制→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中药炮制后可以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