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提问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武穴市大金小学王娟娟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在教学中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认为应采用有效的课堂提问。
因为巧妙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的提问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存在的现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又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有的老师在提问的运用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有效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的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作用
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
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
(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提问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像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教师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
(三).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课堂提问,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提问,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巧,就能保证师生交流渠道的畅通。
(四).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平时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如果把学生置于和老师平等的位置上,让他们踊跃发言,敢于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语言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五).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摸清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
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随意、重复,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
有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有的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高。
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为56%。
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课堂提问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缺乏准确性,导致虽然表面上让学生在思考但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
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如:小猫种鱼做的对不对?《狼来了》中那个小孩做的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二).问题缺乏启发性。
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太简单直接,就难以启发学生思维。
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有的老师最后会问:“小柳树认为小枣树难看,你觉得对吗?”这样问得太过肤浅。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这样问:“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
如有的老师在讲《坐井观天》时问:“青蛙和小鸟为什么相见?”这是个没有必要探寻也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叙述小鸟和青蛙相见时的情境,实际上可以这样问:“谁能说说小鸟和青蛙相见的情境?”
(四). 还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由于紧张,提出问题就希望学生立刻回答,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叫学生回答,效果并不好。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使学生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因此,提问要先亮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后让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问题是否有效决定着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应努力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太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问: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问题太难,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难度适中呢?有位教育家说:“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
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梯进式”和“分层式”的问题。
钱梦龙老师说:“一般说来,问题的安排要由易到难。
先问一些容易的、比较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渐增大难度。
这样,同学们就好像是登山一样了,过了一个山峰,又有更高的一个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
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会越来越活跃了。
”例如,在教《九寨沟》这课时,老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这样提问: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
(三).要把握好提问的频度。
频繁的课堂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
提问过少,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质量和效率,把握好问题的频度。
(四).要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的长短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也有密切关系。
等待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被调动,教师就找人回答,学生就会答不出来或答得不理想。
等待时间过
长,如果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已完成对该问题的思考,老师仍不找学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多次思考尝试失败,教师又不能及时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从而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可见,提出问题后,等待时间的长短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考察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一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
但是,提问等待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十秒。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
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祖云鹏,试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考试周刊,201026
杨平,中国西部科技,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