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专题05地理测试范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圈层可能是()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2.能反应长江三峡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甲B.乙C.丙D.丁读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图,完成3~4题。
3.图示体现了()A.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4.该农业发展模式()A.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B.不会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C.具有推广使用价值D.无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植被指数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该指数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可以衡量植被覆盖的变化。
下图示意世界某地月均植被指数变化曲线,据此完成第5~7题。
5.该地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6.形成该地植被类型的气候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7.该植被类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A.温带大陆内部B.温带大陆东西岸C.亚热带大陆西岸D.温带大陆东西岸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非洲将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据此完成8~9题。
8.动物大迁徙沿途所经的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温带草原带9.迁徙途中,沿途狮子、花豹、鬣狗尾随,鳄鱼开始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准备分享即将到来的盛宴。
此种现象体现了()①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②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秦岭南坡某地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土地利用类型,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表示耕地的是()A.甲B.乙C.丙D.丁11.Ⅵ带林地的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硬叶林一般有眼可见且徒手可采,个体较大(直径大于2毫米)的真菌就是大型真菌,如蘑菇。
一位地理爱好者前往西双版纳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查,他发现连续几天降水后,在枝繁叶茂的森林中,常碰到大量生长在腐木上形态、色彩各异的多种大型真菌。
下图示意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相比,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植被C.土壤D.气候13.去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的最佳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4.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数量达、种类繁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年高温多雨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C.森林茂密,树种多D.人口稀少,破坏少下图示意43°N纬线附近某高山自然带的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N处分布的自然带可能是()A.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16.近些年来,M位置的草原植被有扩大的趋势,可能原因是()A.全球变暖B.降水增多C.森林病虫害减轻D.植物多样性增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丝猴属于仰鼻猴属,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以利于吸氧。
目前全球金丝猴共有5种,4种是我国特有种,多栖息于2000—3000米的高海拔区,植食,有垂直迁徙的习性。
中国的金丝猴历史上广泛分布在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数量众多,但现在属于濒危树种。
横断山区的金丝猴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后来在长期进化中分化为川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个不同种类。
下图示意金丝猴的种类和目前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
(1)与历史上相比,指出我国目前金丝猴分布范围的特点。
(4分)(2)分析造成我国金丝猴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3)推测横断山区金丝猴分化成几个不同种类的自然原因。
(6分)(4)动物的样貌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试以金丝猴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说明之。
(4分)18.(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加那利群岛是由数百万年前的火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岛。
各岛崎岖多山,西部岛屿地势较高,特内里费岛上的泰德峰海拔3718米,为最高峰。
群岛冬季受西风影响大,其他季节受东北信风影响较大。
岛上植物的分布因坡向和地势高低不同有明显的差异。
该群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极少。
下图示意加那利群岛的位置和范围。
(1)该群岛森林植被多分布于山地被迫,试分析其原因。
(4分)(2)推测该群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极少的自然原因。
(6分)(3)调查发现,该群岛由西往东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试说明原因。
(6分)19.(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欧美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五到六年即可成材。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湖区群众砍掉原有的水杉、柳树等,大量引种黑杨,1026年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黑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期中保护区核心区内大约9万亩,洞庭湖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330多种鸟类、110多种鱼类和200多种野生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大面积的杨树改变了湖洲本来面貌,降低了湖水流速,使湖洲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洞庭湖的自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2017年12月4日,汉寿县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黑杨被清除,越冬候鸟在水面翱翔。
下图为洞庭湖地质构造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洞庭湖盆的成因,(3分)(2)洞庭湖区曾经盛极一时的“林纸一体化”模式,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洞庭湖区大力引种黑杨的原因。
(6分)(3)在洞庭湖未来演变趋势的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洞庭湖会逐渐加深扩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洞庭湖不久将淤满或沼泽化。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6分)(4)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分析洞庭湖区过度种植黑杨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分)答案1.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①圈层为水圈,②圈层为大气圈,③圈层为生物圈,⑥圈层为岩石圈,2.[答案] A [解析]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3.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属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所以C正确。
4. [答案]C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此类农业发展模式,犊牛、羔羊易地育肥,利于西部草原区退耕还草,诚轻西部草场的压力,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所以C正确。
5. [答案]C [解析]由植被指数曲线可知,该地植被指数变化较大,说明植物生长状况差异大,这比较符合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生长状况差,夏季生长旺盛的特点,故选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热带雨林冬夏季生长状况差异小,植被指数变化不会如此大,故不选ABD.6. [答案]D[解析]该地6 8月植被指数高,说明6-8月气温高,植物生长状况好,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典型植被,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而无温带季风气候分布,故选D.7.[答案] B [解析]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故选B。
8.[答案]D[解析]动物大迁徙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共同维持自然界动态平衡的功能。
9. [答案] A [解析]该地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结合图乙、丁两类用地比重大,故耕地不可能是乙和丁。
丙用地从山麓到山腰变化不大,说明也不可能是耕地,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及附近,故为甲。
10. [答案] C [解析]山腰地带降水最多,为森林,两侧降水减少,草地面积增大,可知乙为林地,丁为草地,I至Ⅷ带海拔不断升高,Ⅷ带主要是草甸,林地从山麓往山顶,随着气温下降,由常绿林一落叶林→针阔混交林一针叶林,VI 带海拔较高,最可能是针叶林。
农架林区相比,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因而更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故选D.大型真菌主要生长在腐木上,因此地形、土壤因素对其影响很小,神农架林区与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都很高。
13. [答案]B[解析] 承接上题,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而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最高、降水最多,因此去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的最佳季节是夏季。
14.[答案]C [解析]大型真菌主要附生在腐木上,可见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是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数量大的原因。
树种多,会形成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大型真菌。
故选C.15. [答案] B [解析] N处分布的自然带位于森林带之上、寒荒漠带之下,说明N处是水分条件由好到差的过渡地带,因此分布的自然带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故选B.16. [答案] A [解析] M位置是山地草原带和森林带交界地带,M位置草原植被扩大,说明森林植被在减少,森林减少应是水分条件变差所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强,会导致水分条件变差,故选A。
降水增多、森林病虫害减轻会使森林面积增大,植物多样性增加与M位置的草原植被扩大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CD. 17. [解析] (1)材料显示,中国的金丝猴历史上广泛分布在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说明分布范围很大:示意图显示,目前金丝猴的分布呈碎片状,范围大大缩小。
(2) 注意本题要求回答主要人为原因。
金丝猴分布范围变小,呈碎片状分布,一方面与人类毁林开荒破坏其栖息地有关,另方面与金丝猴目前栖息地人烟稀少利于其生存有关。
(3) 考查地理环境对动物演化的影响。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形和数条南北向的大河阻断了金丝猴种群之间的交流,各自进化成不同种类。
(4)高海拔地区缺氧的地理环境使金丝猴鼻子演化成利于吸氧的形状。
[参考答案] (1) 分布范围变小(大幅度萎缩) ;由大范围连续分布变化为呈碎片状(孤岛状)零星分布(2)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砍伐森林,发展种植业(农业),破坏了金丝猴的生存环境(栖息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区,人类活动稀少,逐渐成为金丝猴的栖息地,这些地区呈孤岛状。
(3)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金丝猴进化过程中地壳运动(或板块挤压)形成众多高山峡谷:由于降水名发育多条大河,阻隔了金丝猴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同地区的种群各自进化形成不同的金丝猴种类。
(4)金丝猴多栖息于2000-3000米的高海拔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有利于减少在珠空气中呼吸的阻力,以适应高山缺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