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施工前准备1.1.1 碾压试验坝体填筑前,对坝体各区料进行生产性碾压试验,以确定合理的施工碾压参数。
碾压试验成果提交监理人审批,经监理人批准后作为碾压施工控制的依据。
1.1.2 料场复查进场施工时,首先对各料源场地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1)测绘各建筑物的实际地形图;(2)存料场的分布及排水、堆存环境、有效储量等;(3)开挖料场的开采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及与填筑控制含水量的关系,覆盖层或剥离层厚度、料层的地质变化分布情况;(4)进行必要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核实坝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压实特性。
复查结果报送监理人审批后,根据上述复查结果,重新合理规划料源调配,合理规划料源开采施工程序。
1.1.3 基础处理(1)基础缺陷清理基础开挖后,清理岩面上的松动岩块,清除有碍物,坝基表面不允许有大于0.8m的凸起、陡于1∶0.3的陡坎和倒悬。
(2)断层、夹层的开挖及处理①断层和夹层尽可能采用人工撬挖处理,局部小炮爆破,减少对开挖线以外保留岩体的影响和扰动,坑槽内的浮渣、充填物渣清除至设计规定的深度,并按设计要求回填混凝土,局部还需进行加强灌浆处理。
②对于贯穿防渗帷幕线的夹泥结构面,在帷幕线上沿断层进行井挖回填混凝土处理,处理深度按夹泥尖灭或0.3倍水头确定,其尺寸为断层宽度或不小于3m。
大坝基础面局部凹陷部位在该部位(包括裂隙密集带)坝体填筑之前回填细堆石料,并压实或击实。
③心墙基础下游出露的断层、夹层处理完成后,回填反滤料覆盖保护,并压实或击实。
(3)勘探平洞及地质勘探孔的回填处理①勘探孔洞均须清除充填物,冲洗干净,验收合格后,按照要求回填混凝土或干砌石。
②勘探孔采用砂浆回填。
1.1.4 测量放样(1)验收前,采用油漆、石灰等对已清理好的坝基进行填料界面、桩号、分层填筑高程等标识,配合有关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并测绘基础地形图和绘制断面图,报请监理人批准。
(2)填筑过程中,按填筑单元和填筑料分区严格测量放样,各分区采用白石灰画线标示明晰,并插方向标记和设置层厚高度标杆作为控制参照物,以便现场施、检人员控制。
1.1.5 坝基验收及填筑准备(1)验收前,采用油漆、石灰等对已清理好的坝基进行填料界面、桩号、分层填筑高程等标识,配合有关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并测绘基础地形图和绘制断面图,报请监理人批准。
(1)严格按施工图纸要求,认真作好坝基清理,进行基础缺陷处理和岸坡修整,自检合格后向监理人报送验收资料。
该填筑阶段的施工方案已经监理人审批。
(2)混凝土垫层已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其缺陷处理、水泥渗透基液涂刷、固接灌浆已施工完成,并经监理人验收,以及密切配合、及时完成各种观测设备埋设。
(3)掌握各料场填筑料储备量和设备就位情况。
(4)在各采料区出口设置坝料质量监督检查站,严格控制上坝料的质量。
(5)设置若干标识牌,标明坝体填筑料区、运输路线等,便于质检员、监理人和各设备操作人员对各料源的识别检查。
(6)做好坝面填筑施工机械设备维护、保养,以确保设备运行完好率。
(7)砾质土料、接触粘土填筑前,其含水量在料场已检测并调整完毕。
(8)视频监控系统已安装调控完毕,具备正常运行条件。
1.2 施工布置1.2.1 存料场布置本合同工程使用的存料场包括坝址苗尾寨土料存料场、苗尾寨过渡料存料场、苗尾寨堆石料存料场、坝前堆石料存料场、丹坞堑沟堆石料存料场、苗尾寨表土料堆存场、丹坞堑表土料堆存场。
以上各存料场均由本合同承包人负责使用及合同实施期间的维护和管理。
各存料场特性见表11-2。
表11-2 存料场特性表1.2.2 坝面水、电布置大坝施工照明,拟采取在左、右岸上下游各安装6盏10kW氙灯集中照明,布设位置、高程随坝体填筑上升高度进行相应调整,确保现场施工要求。
(1)坝外加水:在各填筑道路的上坝入口处分别设加水站。
水源由邻近水池供应,供水管主管采用DN200mm钢管,支管采用DN100mm钢管,安装自动控制闸阀,满足填筑料的坝外加水。
(2)坝内补水:坝面填筑补充加水采用大吨位(20t)洒水车洒水,其洒水量由生产性碾压试验确定。
1.2.3 上坝道路布置上坝道路根据填筑形象、边坡地形,结合业主提供的场内道路、溢洪道及进水口开挖道路布置,上坝道路的布置采用岸坡与坝坡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充分利用发包人已建道路,与坝内、坝外增设的临时道路合理结合。
受地形限制和相邻标段干扰,大坝填筑必须布置道路进行上下游连接,1365m以下填筑拟在左岸架设刚栈桥跨越心墙,1365m以上填筑拟通过引水施工支洞线路或坝面钢板跨越心墙。
在发包人提供的道路基础上,利用地形及坝体分期断面等施工条件,施工期在左岸增设上下游临时连接道路、钢栈桥,在上下游坝坡增设“之”字型上坝临时道路,满足高强度上坝填筑施工需要。
具体见附图MIW/C2-T-11-03~07及表11-4。
(1)第Ⅰ期坝体填筑上坝道路第Ⅰ期主要为大坝1337m以下填筑,填筑时段为2011年7月1日~2013年5月31日,填筑总量503.13万m3。
主要上坝道路为上游围堰下基坑道路(Ts1)以及坝面“之”字道路、下游下基坑道路(1325m以下为Tx1,以上为Tx3)以及坝面“之”字道路、土料上坝道路、上游围堰、左岸高、中线以及右岸进厂公路等。
心墙跨越通过1370m高程钢栈桥。
各道路运输路线及工程量见表11-5和附图MIW/C2-T-11-03~05。
(2)第Ⅱ期坝体填筑上坝道路第Ⅱ期主要为1337~1353m高程填筑(心墙附近填至高程1348m),填筑时段为2013年6月1日~2013年9月30日,填筑总量158.41万m3。
主要上坝道路为上游围堰下基坑道路(Ts1)以及坝面“之”字道路和下游下基坑道路(Tx3)以及坝面“之”字道路,土料上坝道路、上游围堰、左岸高、中线以及右岸低线等,心墙跨越通过1370m钢栈桥。
各道路运输路线及工程量见表11-6和附图MIW/C2-T-11-05。
(3)第Ⅲ期坝体填筑上坝道路第Ⅲ期为1348/1353~1390m高程坝体填筑,填筑时段为2013年10月1日~2014年5月31日,填筑总量391.86万m3,上坝道路主要为上游Ts1、Ts3道路以及坝面“之”字道路,下游Tx3路以及坝面“之”字道路,土料上坝道路、上游围堰以及进厂公路等,心墙跨越1365m以下通过1370m钢栈桥1365m以上通过引水洞施工支洞。
各道路运输路线及工程量见表11-7和附图MIW/C2-T-11-05、06。
(4)第Ⅳ期坝体填筑上坝道路第Ⅳ期为大坝1390m以上填筑,填筑时段为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31日,填筑总量74.17万m3,上坝道路主要为左岸上游Ts3临时道路及上游坝面“之”字路,下游Tx4、Tx4-1坝面“之”字道路,土料上坝道路、上游围堰以及右岸进厂公路等,心墙跨越通过坝面钢板实施。
各道路运输路线及工程量见表11-8和附图MIW/C2-T-11-07。
1.3 坝料填筑施工1.3.1 填筑作业面的划分(1)划分填筑单元的目的大坝从上游至下游最大底宽约500m,左岸至右岸最大长度576.78m。
为了使大坝填筑各个工序尽量连续施工,需在填筑作业时划分成若干个工作面或作业单元,以提高坝面上各类施工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上坝强度。
(2)工作面填筑单元的划分每个单元面积的大小,依施工设备的品种、型号和数量而定。
单元太小,会给车辆卸料、洒水及碾压造成困难;单元太大,单元数则减少,会给单元的循环造成困难。
(3)填筑单元的循环作业面划分后,形成作业区流水循环、区内单元流水循环、单元内工序流水循环施工。
单元循环的原则是:第一个单元铺料平料,第二个单元洒水碾压,第三个单元质量检查验收,以此循环往复。
1.3.2 坝料运输与卸料(1)上坝料运输①堆石料和细堆石料:25t、20t自卸汽车运输;②墙料、反滤料:20t自卸汽车运输;③坝料的运输车辆均设置标识牌,以区分不同的料区。
(2)坝料卸料①堆石料、心墙料采用进占法卸料。
即自卸汽车行走平台及卸料平台是该填筑层已经初步推平但尚未碾压的填筑面,有利于工作面的推平整理,提高碾压质量。
同时,细颗粒与大颗粒石料间的嵌填作用,有利于提高干密度,确保填筑质量,心墙部位也避免了汽车直接在已压实土料面上行驶,造成剪切或超压等现象。
②反滤料、过渡料采用后退法卸料。
即在已压实的层面上后退卸料形成密集料堆,再用推土机平料。
这种卸料方式可避免填筑料的分离或粗颗粒集中。
1.3.3 铺料根据相关技术要求,结合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按大坝各区料铺填层厚初步确定见表1-1,所列参数通过碾压试验最终确定。
表1-1 大坝各区料铺料层厚表注:通过碾压试验确定的各种填筑料铺料厚度必须确保碾压后整数倍数关系,以便骑缝碾压。
根据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和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堆石料拟主要采用240kW推土机摊铺,过渡料采用165kW推土机摊铺,反滤料采用1.0m3反铲摊铺,土料采用165kW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找平。
1.3.4 坝料洒水(1)心墙土料含水量调节接触粘土料含水量控制主要在开采料场进行,采取分层开挖、作业面轮换开挖、晾晒、补水等措施使其含水量满足设计要求。
天气变化时段,坝面处理措施:①晴天坝料含水量偏低时,可在料场采用压力水和压缩空气混合成雾状均匀喷洒补水,并检测控制在合格范围方可运输上坝。
运输车辆设防晒棚,防止坝料含水量损失过快。
②雨前采取平碾进行心墙料表面封闭,必要时采取覆盖防雨布等其它保护措施,避免雨水损坏填筑面。
③雨后坝面含水量较高时,采取晾晒、清理积水、挖除浸泡软化部位等措施及时恢复填筑施工。
(2)堆石料洒水堆石坝料洒水是影响堆石坝填筑质量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
拟采用坝外加水和坝面补水相结合的方案。
①坝外加水:坝料上坝前,通过上坝入口加水站加水,加水量为总加水量的80%(体积比)。
加水站由专人负责,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相结合。
②坝面补水:主要利用大吨位(20t)洒水车,在供水点处接水,运至工作面进行补充洒水。
③加水量控制:按照已经批准的碾压试验确定的加水量,在料场、加水站加一部分水量,在坝面上补充剩余的水量。
初步确定,在加水站加水80%;在填筑作业面补充加水20%,最终由现场试验确定。
加水站采用自动计量装置,根据不同车型、单车方量确定自动加水控制时间;坝面补充洒水前首先计算洒水填筑单元工程量、面积,从而计算坝面洒水总量和洒水车行驶遍数(均速)。
若同一填筑单元洒水与碾压时间间隔较长,按照监理人指示重新洒水。
1.3.5 坝料碾压(1)设备配备接触粘土料采用3.1m3轮式装载机碾压,过渡料、反滤料采用20tYZ20型自行式平碾碾压,堆石料采用25t自行式BW225DH-3/BVC型或YZ25型振动碾碾压。
靠近岸坡的边角部位采用小型振动碾或液压振动夯板夯实。
拟配备的碾压设备参数见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