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就是指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的条款。
狭义:就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行业的专门性的法律,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2.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香港、澳门回归后建立的特别行政区所根据的法律;我国同外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内容。
3.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4.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5.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自由。
6.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主要特点:共产党领导;党的各级组织重视和支持;注重社会效果;实事求是
7.煽动定义、特点、六项罪名
煽动是以口述、文字、影像、书画等方式,通过演讲或者借助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等媒体,对他人进行宣传、鼓动,意图使他人去实施某些破坏性活动。
特点: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二是内容的非事实性,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及造谣诽谤;三是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破坏性行动的目的,就是希望及其他人反抗,采取某种损坏社会和他人的行动。
罪名: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8.保密法鲜明体现了保密制度的中国特色。
9.什么是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的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0.《保密法》把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1.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制度;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新闻发布制度;
12.新闻审判
是指新闻媒介在报道正在审理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抢先对案
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服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侵犯人权,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现象。
13.媒介审判弊端
第一,不利于贯彻法治原则,损害程序正义;第二,影响司法公正,造成误判、错判;第三,不利于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第四,对新闻媒介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不利法律后果;第五,严重损害国家的法治形象
14.媒介审判的平衡
变以侦查破案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变单向度宣传为中立平衡报道;变激情诉求为理性讨论。
15.新闻审判特征
1.从发生的领域来看,多发在民愤极大的刑事案件,官民对立或者精英与草根的矛盾冲突事件
2.从主观动因看,在媒介审判中媒体和民众都自认为是出于正义的目的,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3.从表现方式看,主要表现在对案件做煽情式报道,或刻意渲染事实,甚至夸大或隐藏某些事实,或者对审判结果胡乱猜疑
4.从影响看,媒介审判对司法审判产生或多或少的干扰作用。
16.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报作为政府职责的并且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国家。
17.按《气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8.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
侵权言论已经发表;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言论具有特定指向;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19.什么是名誉权
就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共评价的权利。
20.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死者(死亡之后不再享有名誉权,但是死者的名誉在去世前名誉还有现实影响,其亲属应该享有)21.侵害名誉权方式
诽谤:陈述虚假事实;有关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严重失实或者基本内容失实
侮辱:暴力,言辞,不讲理,丑化
22.侵害名誉权的抗辩
言辞是真实的;言辞系针对事实而发表的意见;言辞所涉及乃无须核实的事实
23.什么是隐私权
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包括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和信息,有权要求他人
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不得任意干扰。
2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方式
公布和宣扬隐私;侵入私人空间
25.侵害隐私权的抗辩
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当事人同意;隐私事实与当事人切割26.新闻媒体使用肖像权分析
广告使用;新闻报道使用
27.新闻报道对肖像合理使用的理由
公共利益需要;肖像人默示同意;肖像主题的淡化
28.其他使用(不利):配图、封面、非公共事务报道、非新闻报道使用
29.著作权
就是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文字、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0.著作权客体
是指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额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两个特点:独创性、可以以某种形式固定)
31.财产权和人身权中的发表权的保护有一定期限为50年。
32.为什么时事新闻不受保护
时事新闻不具有著作权客体必须具有的独创性,时事新闻只是单纯对新闻事实的记录(不全)
33.合理使用著作权
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认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1.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的而使用;
2.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3.其他公益使用;
4.免费表演;
5.特定群体使用;
34.什么是特定许可使用
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的作品,但必须向作者支付报酬。
35.目前规范出版活动最高位阶的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与1997年公布、2001年和2011年两次修订的行政法规《出版管理条例》。
36.我国创办报刊一贯实行审查批准制
37.目前规范广播电视活动最高位阶的主要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于1997年8月公布的行政规范《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负责全国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最后在2013年整合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38.县以上政府台体制: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
39.对播放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的时间的25%,境外的电视节目不得超过15%,未经广电局批准,不得在黄金时段播放境外影视剧。
对广告限制是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放时间不得超
过12分钟,每套节目每日的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
40.开设直播节目,必须具备延时装置,储存电话等技术保障措施;具有较高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有关操作技能的相对固定的编播人员;电台、电视台的导演、导播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电话编辑、节目监制等编播人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有比较完善的节目操作程序的管理规定,有处理不测情况的应对方案。
41.目前互联网领域最高位阶的法律文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2012年《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及《电子签名法》。
42.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
可以领取的人员除了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条件外,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的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且有一年以上的新闻采编工作经历人员。
43.新闻传播与司法的一致性与冲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