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下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六下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含答案

六下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理解(-)寒食韩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1.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春城无处不飞花”中“飞”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梳理本诗、注释以及“阅读指南”的相关信息,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所了解的寒食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寒食”是指5.这首诗前两句写风光,主要突出长安城。

后两句写夜晚景象,讽喻。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字点明自然节候,为下面写景总起。

B.“飞”字动感强烈,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C.“斜”字照应前面的“飞”,间接地写风D.“传”字写出皇帝对重臣“五侯”的恩宠。

7.本诗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人名)(2分)。

8.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春风拂面,杨花飞扬,宫柳轻斜,美不胜收."春城无处不飞花”成为当时流传甚广,皇帝都特别称许的名句。

B.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习惯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提倡简约。

日暮时分,皇官只好分发蜡烛照明。

C.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作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D.“五侯”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五个兄弟为侯,诗中借此典故委婉地讽刺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

9.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看,本诗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

B.从空间看,本诗由皇城直接转入权贵门第。

C.从时间看,本诗由白天转入日暮。

D.从感情看,本诗由平和转为庄重。

10.(1)诗歌前两句用______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两词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11.寒食节,在节前两天,节日期间不能 (2分)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B.前两句写暮春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

C.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中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人木三分。

D.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二)迢诏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写出织女的忧伤。

2.“札札弄机杼”中的“弄”字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表现了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主要从织女的角度入笔,写了她织布“弄机杼”“”“不得语”的情形,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4.这首诗大量使用了叠音词,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是产生与汉代的一首文人(文学体裁)。

(2分)6.下列队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

B.“素手”形容瘦手,形容手指细长。

C.“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

D.“相去复几许”意思是说两人相距并不遥远。

7.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

9.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 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0、这首诗出自《》。

(2分)1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本诗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B、整首诗从织女的角度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勤劳的形象和孤寂苦闷心情,最后两句突出地表达了牛郎对织女的缠绵情意。

C、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 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的“十五”,指的是农历月日,这一天是节,民俗都要吃月饼,寓意2.诗中主要写秋夜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4分)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树梄鸦”写的是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死寂。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让人联想到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了十五之夜,月色明朗,人们放眼远望,心境开阔。

D.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静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6.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分)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8.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2分)9.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四)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填体裁)。

(2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B.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C.诗的前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D.诗的后两句借马以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赏识却不能建功立业的痛苦。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6、本诗把“此马”比作();“瘦骨”写出“此马”().7.这首诗写出了作者__ __(A恃才傲物、B怀才不遇、C妒才忌能、D庸才当道)的忧郁.(五)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本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__________。

“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石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说的虽然是石灰石,但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寓情于景,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浑:_________________清白: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