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心得体会有思想才有行动聆听中感悟,交流中成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体会 XX年7月6日---7月11日,高新区校长团队一行70多人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中小学管理团队专题培训班”的学习。
这是一次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习机会。
学习期间,我们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程凤春教授的《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专题报告;闫明德博士的《学校品牌与特色建设》专题报告;聆听了鲁桂成大使的《我的外交梦》;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为我们分享了《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修炼》;山东德州开发区德开小学校长团队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市名师培养的实践探索》经验;山东省淄博市晏婴小学校长团队讲述了《一所平民学校的课程整合之路》;上海市电教馆馆长的专题报告《当教育遇上互联+》信息化如何助推教育转型;南京市东庐中学的陈康金校长做了《校本教研助推学校发展》专题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徐丽丽老师分享了《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参观了北京市大兴区二小,听取了兰校长学校管理的精彩报告。
此次培训,既有专家、教授、学者对教育理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剖析,又有北京、山东、南京等地名校长在学校管理以及名师培养、课程整合方面的经验介绍;既有深刻、生动、前沿的专家讲座,又有吉林永吉县和石家庄高新区学员相互之间的原汁原味、风格炯异、丰富多彩的“校长论坛”经验交流,这是一次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质量高的培训。
培训期间,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聆听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几点收获跟大家分享:分享一:关于学校品牌与特色建设闫明德博士的讲座《学校品牌与特色建设》,对我们很有启发。
闫教授用生动的品牌学校案例,跟我们分享了学校品牌创建的思路以及学校特色评估的政策导向和自我诊断。
学校品牌的核心识别不是高楼大厦和设施设备,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准,是文化的传承与知识的创新,是学校的内在品质与文化底蕴。
无论是“传统发扬式”的甘泉小学,“资源整合式”的成都草堂小学,“亮点放大式的”广州石壁小学,还是“理想追寻式”的赤岗小学,都让我感受到:学校的特色建设都要从小处做起,以小见大,学校的特色要落实到课程上,要体现在课堂上。
要找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要充分的挖掘,还要有理论的支撑。
学校的特色建设要得到师生员工、上级领导、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接纳,要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创建,教学上的体现,校内的实施,德育的融合,校外的渗透,都必须是思考的点。
学校要想得深、做得细、做扎实,在做中求创新,在做中求发展。
审视我自己,我们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想得还是不够深入,通过闫教授的讲座,使我在学校特色的创建上有了更深的思考和实践的勇气。
分享二:好校长不在于“做好自己”,而在于“成就教师”。
山东省的两个校长团队所做的报告,让我很有触动。
不管是德州市德开小学的孟杰校长还是淄博市晏婴小学的孙镜锋校长都是如此,德开小学的名师成长俱乐部,晏婴小学的课程整合,都让我们看到了校长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寻找机会,校长身先士卒,工作细致、扎实,充分体现了两位校长的智慧和魅力。
在校长的引领下,使教师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善于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给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好校长不在于做好自己,而在于成就教师,好教师才能成就好学校。
好校长要有智慧,要有领导智慧、管理智慧、沟通智慧,好校长要善于思考,好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能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要有坚定学校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好校长要具备课程领导力,要带领全体教师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好校长要成就教师,成就名师,从而成就学校,成就学生。
作为校长,我在反思:我离好校长还有多远?分享三:当教育遇上“互联+”上海市电教馆张治馆长就“互联+教育=?”为主题,跟我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分享。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常态化,并不是简单地把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学习环境数字化,校园管理智能化,学生使用数字终端进行个性化学习,才是真正的“互联+”时代的教育变革。
听完张馆长的讲座感受很多,互联时代,教师应该加点什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究竟该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老师将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课堂里?教师该加些什么呢?教育技术可能给出色的教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教师倍感困扰,作为老师,必须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要不断的学习,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思想要不断提升,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互联+教育”的时代,不拒绝,不恐惧,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在互联时代共同成长,互联时代的课堂更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作为校长,我们要引领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转变观念,让自己的智慧与技术“真结合”,呈现自己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让自己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分享四: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鲁桂成大使,一位幽默又睿智的老人,他用幽默的语言和睿智的头脑,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外交梦,剖析了自己在四十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中,努力实现心中梦想的历程。
三个小时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外交智慧和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大爱情怀。
鲁大使讲,人都有梦想,梦是什么?就是你想干的事,梦是追求,是奋斗,是挥洒的汗水,没有梦就没有奋斗的动力。
一个没有梦的人,这个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华。
但梦不能瞎做,要看到机遇,机遇来了你能否抓住?你的积淀和准备到位了吗?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鲁大使的话,引起我的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训,几乎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无论大事小事,要想做好,要想成功,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准备就是报负,就是理想的坚定和执着的追求;准备就是知识的积淀,力量的聚合和条件的创造;准备就是机遇的捕捉,命运的把握。
成功不是免费的午餐,成功永远不会不期而至。
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
一周的培训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才刚要开始,学校的发展要经过规范化到精细化,最终特色化的过程,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立校是校长的办学追求。
没有文化的学校,走不长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深远,学校就能走多远!篇二: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体会.张文喜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体会大靳中学张文喜XX年7月10—14日,我有幸参加了庆云教育局组织的到国家教育行政院参加为期五天学习。
在求是厅,聆听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袁振国,天津中学原校长国赫孚校长,教育部原基础司司长王文湛等六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以及北京、黑龙江、山东等地知名校长的精彩的校长论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五天的学习匆匆结束,但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却长久定格在了脑海最深处。
教育专家们六场讲座以及十七位校长的竞彩论坛,场场精彩,无论是宏观谈规划,中观抓建设,还是微观说案例,都能紧紧抓住我的心灵,都能将我带进一片澄澈的天地。
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的旅程不能没有汩汩清泉,学习的真谛就在于让生命时时保持鲜润,充满光泽!几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我却在与教育专家们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到了他们大家的风范。
他们的精彩报告既有异于常人的睿智与哲思,又有令人动容的典型事例;既有洞明事理的通达与超脱,又有踌躇满志的教育情怀。
于是,在听的过程中,我的精神受到洗礼,情感受到熏陶,头脑中郁结的迷芒也渐渐清明起来,干渴的心田也渐渐朗润起来。
在袁振国专家的社会变革与学校转型的报告中教授满怀激情地赞颂和期望——“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去拥抱”。
这是作者为我们勾画了诗一般的教育理想蓝图。
这样的教育观是建立在对于学生充分信任与关爱基础上的,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道德、有思想、有感情、有方法的人才。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把“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名教书匠”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由此,引出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跟随时代的步伐,孜孜追求教育理想。
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与时俱进”对我们工作的指引。
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自己置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努力打造自己;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把握教育的精髓、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学会关注全球教育、反思现实教育、构想未来教育;具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革新思想和求实精神;拥有冷静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习惯,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地用独立的思想、新颖的视角去观察、分析、认识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现象;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教育艺术和技巧处理教育过程中随时随地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理想只有紧密地与社会现实接轨,才能够真正化为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推进新课程的行动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把以解决问题为主的知识性教学变为以不断发现问题为主的问题式教学;把重视学生掌握既成知识情况的教学改变为重视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教学。
高万祥,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发展的"文化管理"方向,把学习教育名著,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作为办学的发展方略,积极构建"爱心教育"、"人文关怀"的学校风尚,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万祥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积极进行"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发展"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改实验,积极倡导人文性大语文教育改革。
做为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
老师是平凡的,每天的工作都要从点滴的小事抓起,人常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一件一件平凡小事中,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来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
老师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和学生之间彼此理解与尊重,彼此关心与爱护,近似朋友,亲似家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重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教会学生学习,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身教重于言教,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带出团结向上、发奋学习、朝气勃勃的优秀班集体。
高校长告诉我们要读哲学教育理论书籍拥有思想;读名人传记拥有责任;读诗歌小说拥有温暖。
我们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读孔子、陶行知,这样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眼睛更加明亮,行动更有方向,更加坚定。
范履冰副司长关于教育工作着法律素养的提升专题报告,使我对学校必须依法办学有了深刻认识,什么情形下学校担责,什么情形下学校免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听后受益匪浅。
学校办学大可不必畏首畏尾,诚惶诚恐,领导者若能做到心中有“法”、行为有度、做事有格,我们的工作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社会理解,家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