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图
如何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时又哪些部分构成的。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也叫作辅助要素),通称为地图的“三要素”。
(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内容的基础。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数学要素,对军事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有的分布图仅是为了说明空间布局的方位关系,并没有提供可以用来测量换算的比例尺,那么在利用这种地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地物间的方向关系来确定相对的空间距离关系。比如(下图),假设A在B的正东方,C在B的正北方,那么,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感象:C在A的西北方向,而且C距离A比B远。这样的距离关系很粗略,而且还会因具体情况而发生改变,没有多大的数学价值。
(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境界等)。
(3)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读地图,不但要知道地图的组成部分,还要会从其中提取读图必需的地图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标注在地图的边框附近,称为图廓。其中,对于任何目的的地图使用,有三个信息是必须获得的:一是地图的方向,二是地图的比例,三是图例。
图例是我们认识地图的“翻译”,没有图例,地图上的地物标识就会成为不可认知的奇怪符号。图例一般因图而定,但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格式。对照图例阅读地图,数学抽象的地图信息就会与客观实在的物体相联系,使读图者形成感性实在的空间模型。
读地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地图上两个对象间的距离位置。这就需要通过地图比例尺来获取。
地球表面的面积很大,要把它绘在平面图纸上,就必须予以缩小。缩小时,又必须使地图上的长度与相应实地的距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并以这种比例关系作为两者之间的量算尺度,这个尺度就叫地图比例尺。按照这一道理,就可以给地图比例尺下个定义:图上某线段的长度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即地图比例尺。若列成公式表示,则为: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的数学信息却是最重要的。比如1︰50000和1︰500000的地图在对同一组对象的空间方向关系的表达上没有分别,但是对空间距离的表现却相差很远。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50km(50万cm)的长度需要用500000/50000=10cm的长度来表示。而在1︰500000的地图上,则只表现为1cm的长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的大比例尺并不是指地图上的单位长度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比例尺就越大,而是以地图距离和实地距离之比为依据比较的,如1/50000>1/500000,则前者比后者大)
一般地图时不直接标示方位指示针的,而是通过地图上表示的经纬度来精确寻找方向。有的局部地图或城市布局图上没有明显的经纬度信息,而是通过一个直观的指针来指示地图上的方向,这对于非专业的地图使用者来说,就足以获得方向感和简单的地图认知信息了。
而我们常常在中小学教材中碰到既没有经纬度信息,又没有方向指针的区域图或城市布局图。从真正意义上讲,这种地图不是地理学上的地图,而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示意图。对这种地图方向的判读主要通过两种方法:①依据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常识来判断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地图。在初期我们学习这样使用地图的时候,可以将地图的上部指向北方,矫正自身的方向与地图方向间的差异来认识和使用地图。②对于一个我们有大体印象的区域,比如:城市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城楼之南);某两建筑(地)之间的方向关系(浦东在浦西的东方),通过寻找关键有效的标志物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地图时建立地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