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作用和组成
简述我国元代的建筑水平有哪些进展:这个时期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元代的简化设施除了节省木料外,还是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北京天坛的艺术特色: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部分。
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
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
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中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
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黄穹顶、祈年殿和皇乾殿等。
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
天坛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天坛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力、美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上。
+明清故宫的建筑成就: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获取更大的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建筑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
是罕见的,它标志者我们祖国的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导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在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从而使建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的发展。
汉朝有了砖砌的下水道;汉朝的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列砌法两种。
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并已出现了在长方形和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楼顶。
佛教自东汉初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发展壮大。
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
琉璃瓦正式使用于建筑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一个高潮。
须弥座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
在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以后以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润。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大门等级由高到低为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柱缝上)、金柱大门(金柱的位置)、蛮子门(外檐柱)、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后卖给一般平民,为不僭越,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在院墙上开门,在简陋的宅院中使用)、小门楼。
故宫的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重檐庑殿:无门、太和殿;重檐歇山:天安门、太和门、保
和殿。
在中国古代,使用色彩也有等级限制,金、朱、黄最为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次之;百官第宅可用;黑、灰最下,庶民庐舍只用这类色调。
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遭官致祭。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
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封禅”是告帝业成功与天地。
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等。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才包砌砖石。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庑殿(宋称四阿);歇山(九脊殿)。
屋顶的种类: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单坡、平顶。
角梁在南方做法可以江苏苏州一带的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形式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