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

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

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

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

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

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

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

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三)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判别城市群并无单一固定的标准,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城市群的边界是渐变的,没有精确现成的模型可用。

界定城市群需要有效把握其本质内涵,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 有一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渗透促进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全面发展。

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

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具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与扩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劳动力就业、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决策功能等极化效应,同时又扩散开来。

2. 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由于各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差异巨大,城市化水平也难以确定单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

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在空间上与某一级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相重合,还可能包含几个较低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单元。

由少数特大、大型以上核心城市与多数中小城市及市镇相互串连而成的城市群体,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城市的职能作用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产生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

3. 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城市群内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人口规模与密度都很大。

虽然不同地区的差别非常悬殊,但综观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最低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个/万平方公里左右。

4. 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城市群内非农产业比重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

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

在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前提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密切,产业的梯度转移顺畅,分工协作程度较高。

5.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与通讯等许多现代运送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系统。

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运量大,技术领先,将发展极、各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群拥有包括大型交通通讯枢纽和对外口岸,如规模相当的海港或空港或多条国际航线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节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出现的空间再组织现象,这种空间组织变迁正是以产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进行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空间表现形式。

城市群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与优化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从城市群的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究其实质,由企业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及其由此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构成这一过程持续演进的基本动力。

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为城市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即萌芽阶段。

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

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的城市之间,远离交通沿线的城市间以及这些城市与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间仅有微弱的功能联系。

城市间专业化生产联系差,各城市周围被不同的农业地带所环绕。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低水平均衡发展时期:这是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②极核发展时期:这是形成单一中心、核心—边缘式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时期,城市和边缘区竞争加剧,但城镇之间共生作用尚弱,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的要素转移。

2.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在该发展阶段,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相连接,这极大地优化了两个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间的功能地域结构。

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有的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

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以多核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后向联系纵深发展,共生作用加强,企业由极核中心向外围扩散十分显著,形成次级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发展的城镇体系。

3. 都市圈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联系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与渗透干线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

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

不久,来自边远城市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

然后,更小的城市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

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

通过空间经济联系以及集聚与扩散作用,各城市试图改进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

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存的都市圈。

4. 城市群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

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发展都市圈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圈功能空间竞争的结果。

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开始形成。

(三)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城市群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伴随着城市群的空间演进,城市群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包括城市群整体外推和城市群内部的扩展,受城市群的伸展轴、节点和结节地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影响,它的扩散影响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城市群功能的集聚和分散以及城市群的结构调整,因此,建立开放、有序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分布比较均一的状态下,城市群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较大差异,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形。

1. 城市群的整体外推按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宏观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整体外推划分为三种模式:(1)团状空间扩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