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丹下健三曾經這樣說過:建築應該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當2010年建築屆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頒給了來自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
和凱撒立衛之時,意味著日本已是第四次獲得這一重大的殊榮,這絕不是偶然。
日本建築師地位已經受到全世界的人肯定,日本建築也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而安藤中雄作為日本建築走向世界舞臺的第一人,一位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
還記得最初看到安藤的作品是光的教堂,當時只覺得他是個“用光的好手”,之後,在ABBS上看到了他的那個“幾塊扳組成的博物館”,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博物館有種頹廢感。
大概同學們剛剛接觸安藤的時候都會對安藤混凝土的冰冷產生排斥,至少我是這樣。
雖然有時不經意會接觸一些安藤的東西,但第一印象讓我對他的建築很少細細研究(不過想想那時對哪一位建築師我都是不很瞭解,也沒有很好的去瞭解
哪一位建築師)
直到在建築書店我看到了〈〈安藤忠雄論建築〉〉這本書,是少有的大師的書,這本書讓我對安藤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變化。
看完後我從這本書裡並沒有瞭解到的安藤的建築,但卻讓我瞭解到安藤作為一位大師的優秀品質,他謙虛、平和、堅毅,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實現。
從此我開始關注他的建築。
安藤忠雄作為有一位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他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水混凝土運用。
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
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
安藤運用現代主義的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向機能主義偏執的思潮進攻。
安藤反機能主義,是對於具有空調和戶戶相對建築的立面,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
安藤認為不管空間本身多麼富有戲劇性,其不應該脫離使用者的生活。
京都風格的城市住在中的弄巷和傳統日本農舍中泥地的入口是典型的情感空間和象徵性
空間的結合物。
那些光線昏暗的弄巷在空間上是美妙的,在使用上,它們在住宅的前面把居住空間和店鋪連接起來。
農舍中的泥地空間同時具有象徵性和功能性,
它是農家的廚房,也喻示著白天在田野勞作的結束。
安藤曾说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空间。
当建筑以其简洁的几何排列,被从穹顶中央一个直径为9米的洞孔,所射进的光线照亮时,这个建筑的空间才真正地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的物体和光线,在大自然里是不会感觉到的,这种感觉只有通过建筑这个中介体才能获得,真正能打动我的,就是这种建筑的力量。
”這就是安藤說信仰的建築理念,自然與建築的融合,也就是一種人天合一的境界。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
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
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
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
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
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
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
次。
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
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
⏹人工化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
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
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
抽象化的
光、水、风。
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
共同呈现的。
)—引用自《安藤中雄論建築》光之教堂
日本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它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的一面牆上開了一個十字形的洞而營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們產生接近上帝的錯覺而名垂青史。
它獲得了由羅馬教皇頒發的二十世紀最佳教堂獎。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於外部,而是在裡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樣的光影交疊所帶來的震撼力。
然而朗香帶來的是寧靜,光教堂帶來的卻是強烈震動。
光之教堂的區位遠不如前兩者那般得天獨厚,也沒有太大的預算。
但是,這絲毫沒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像世界。
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絕對的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感覺到與外界的隔絕,而陽光便從牆體的水準垂直交錯開口裡泄進來,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聖,清澈,純淨,震撼。
而安藤在他的一次講座中,他這樣說到:
“其實大家都沒懂光之教堂。
”
“很多人都說那十字形光很漂亮。
”
“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岡,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師站的比觀眾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師與觀眾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臺階是往下走的,這樣牧師站的與坐著的觀眾一樣高,這樣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
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華
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
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
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造新的文化。
——(安藤忠雄作品简介:
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 1962——1969年自学建筑 1968年创建事务所
1969年(大板车站地区改造) 1973年富岛邸
1974年平冈邸立见邸芝田邸宇野邸 1975年山口邸(双墙方案)
1976年住吉的长屋平林邸帝冢山广场(冈本集合住宅)
1977年玫瑰圆真过邸松本邸甲东Alley 北野Alley (艺术画廊) 1978年石原邸大楠邸
1979年屈内邸片山住宅大西邸松谷邸上田邸 1980年福邸(中之岛1) 1981年大淀工作室小莜邸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1
1984年 FESTIVAL TIME’S1,2 1985年中山邸
1986年城户崎邸 OLD/NEW餐厅六甲山教堂(涩谷方案)
1988年大淀的茶室 I邸水的教堂水的剧场 Akka画廊(中之岛2) 1989年 Raika总部 Collezione 光的教堂姬路儿童博物馆 1990年北山公寓
1991年姬路文学馆大淀工作室水御堂
1992年当代艺术博物馆1 ,2 大手前女子大学艺术中心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熊本县立装饰古幕博物馆宫下邸六甲集合住宅2 姬路儿童活动中心直岛现代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淡路岛方案)
1993年维特拉研究中心兵库县立看护学院
1994年飞鸟博物馆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Suntory博物馆木材博物馆成羽町美术
馆 1995年大山崎山庄博物馆冥想之庭(赈灾复兴集合住宅) 1996年贝纳通研究中心东陶活动中心 1997年横仓山自然森林博物馆芝加哥住宅 1998年东陶研究院日光博物馆 1999年六甲集合住宅3
2000年淡路梦舞台光明寺贝纳通信息研究中心
2001年普利策艺术基金会 ARMAN/TEATRO 狭山水库历史博物馆司马辽太郎纪念
博物馆
2002年国际儿童文学图书馆皮卡迪利公园改造沃思堡现代美术馆
)——引用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