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时评类文章(2016年9月)

最新时评类文章(2016年9月)

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9月号第10辑(2016-09-18 18:36:45)转载▼分类:素材汇编“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9月号第10辑1. 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2. 以包容之心消除地域偏见3. 中西医不是“对手”需“联手”4. 遏制广告“吹牛”执法与普法都要跟进5. 给“海绵城市”建设更多一点时间6. 学生托管服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7. “海绵城市”要容得下怀疑之水8. 应对“四风”新花样,“双节”明察不放松9. 打假“动机不纯”却可让市场变纯10.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11. 充电桩建设需借鉴互联网+思维12. 是谁偷走了学生的“上学梦”13. 晒明白“账本”引清明风气14. 朋友圈晒“广州蓝”是真的蓝15. 送礼让教师节变了味16. “葛优躺”式干部必将被唾弃17. 小广告大罚单有震慑意义18. 献血热线岂容被标“诈骗”19. 打假“动机不纯”却可让市场变纯20. 月饼券失宠,中秋节增色21. 放开导游执业限制步子不妨再大点22. 不要盲目追求第三产业占比23. 政府先声夺人谣言不攻自破24. 40万元罚单能否震慑小广告25. “破窗效应”的法治启示26. 应鼓励社会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27. 建了拆,拆了建,武大教学楼不该“英年早逝”28. 清正廉洁应成中秋“标配”29. 每逢佳节鸣警钟旨在绷紧反腐弦1. 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2016-09-13 18: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未成年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把一张张未被涂画的白纸托付给老师,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等同于花钱消费的交易。

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爱和责任作者:丁永勋从传统社会的“天地君亲师”,到后来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由于肩负文化与文明传承的特殊职责,一直带有某种神圣性。

现代社会,由于知识趋于技能化,教育“技能培养”的功用性越来越凸显,连带着教师的“职业性”也越来越突出。

由此,师者的神圣光环很大程度上被剥离,教师越来越趋向成为社会分工中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传统的荣誉感似乎打了很大的折扣。

不仅如此,由于很多时候被着力宣传的教师典型,不少是甘于清贫、劳累坚守,甚至苦哈哈、惨兮兮的形象,影响了教师作为职业的吸引力。

而个别师德沦丧的极端案例,更是殃及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

随着一些人眼中教师的职业荣誉和道德光环的褪色,有人“顺势”提出,是时候剥去教师身上的“无私”“奉献”的光环了,与其唱那些凌空蹈虚的高调,不如索性承认教育就是一种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承认教师和公务员、医生、售货员、公交车司机一样,都是一种普通职业。

表面看,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务实”:用普通职业的标准来要求老师,可能更便于建立完善职业规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但是,不管社会怎样变,不管教育的功用性怎样突出,教育和教师承担的传承文明、全面“育人”的本质,恐怕永远也难以剥离——只要我们仍然抱有人类越来越向善的信仰。

因而,教师过去、现在与未来,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普通职业,永远都比一般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对教师为什么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我想引用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关于“如何做一个医生”的演讲,“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这些话说的是医生,但这个道理对教师同样适用:病人是把生命托付给医生,而未成年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是把一张张未被涂画的白纸托付给老师,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甚至教育的责任更重。

因为专业知识和权力上的优势,在这种关系中,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等同于花钱消费的交易。

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爱和责任。

有教育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爱。

离开了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没有真正的教师。

在现代教育生态下,建立基本的教师职业规范,当然很有必要。

但如果教师只是拿钱提供服务,只做到不打骂体罚学生、不与学生发生“亲密关系”,也只是达到法律和道德要求的底线,还不能算合格的老师。

作为普通职业,“打好这份工”是基本要求,能坚持做到也属不易。

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很可能连这个基本要求也达不到。

把教育看成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是纯市场经济的视角。

但是,即便在搞了二三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也没有把教育当成纯粹的市场行为。

尤其是义务教育,对国家是责任,对个人和家庭是义务,教师是具体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变成一个普通职业。

我们说要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道德光环,摒弃“天地君亲师”陈旧观念,是要摒弃那种不合理的权力依附和不平等关系,并不是放弃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强调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权威,也不是要牺牲学生的权利和自主性。

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当然,对老师提出更高的道德和责任要求,并不是让教师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甚至惨兮兮地“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反,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要与他们的高待遇和高地位相称。

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教师获得尊重、更多人愿意当老师的社会。

(丁永勋)2. 以包容之心消除地域偏见2016-09-13 18:23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刘振近日,“非著名主持人”胡伟在其新浪微博中借助热点事件对河南人进行语言攻击,被郑州市民井长水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到法院,引出有关地域歧视的话题。

拿起法律武器对付地域歧视,这不是头一遭。

几年前,河南人李东照一纸诉状将悬挂“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最终以后者作出道歉结案。

将歧视者告上法庭,无论官司输赢,都获得了舆论支持,让饱受地域歧视之痛的老乡们有扬眉吐气之感,让歧视者知道地域歧视的棒子不能随便挥,否则扫倒一大片的同时会伤及自己。

从这个角度说,打场官司,让法律为地域歧视纠偏,值!但换个角度想,毕竟法律只是底线,管不了所有的事儿,也不可能人人遭到歧视都去打官司,化解地域歧视,还得有别的招。

在朝发夕至的今天,人们在走遍各地之时,容易因观念、习俗的不同产生摩擦;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放大,裹挟众人参与,甚至引发“骂战”。

前段时间北京地铁一位工作人员与乘客发生纠纷,尽管事出有因,一句“臭外地人”还是引来网友如潮抨击。

可见哪怕只是微小琐碎的言行,也容易对弱小一方产生伤害并引发强烈反弹,但倘若这种反弹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同样充满语言暴力、相互攻击,反而更强化了地域歧视,破坏社会和谐。

以偏概全、动辄贴地域标签,这种认识惯性得改改。

有的人把少数人存在的问题放大为整个地域的问题,习惯以标签化来应对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刻意印证、扩散固化认知,直至将某地“妖魔化”。

对个人来说,有必要打破惯性认知,不把偶然当作必然,不把个别当做普遍,从而回归理性;社会管理者处理相关事件、媒体报道,包括文艺工作者创作人物形象时,更不能选择性强调地域背景,人为制造地域隔阂。

许多地域歧视其实不是因为好坏对错,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有些人有“盆地意识”,自我封闭,对外来文化因不了解而抗拒;有些人有“中心意识”,仿佛只要生在富庶之地、权力中心,就天然高人一等。

对此,白岩松说过一句话“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言下之意,不独河南,那些被歧视之地,哪一处不是行进中国的写照?人的文明程度或许因地域有所差异,但如果因这种差异而随之歧视、贬低一方,恰是所谓“文明”的狭隘与偏激。

这种缺乏自省的“文明”,是那些陷在地域歧视怪圈里的人应该警惕的。

不夸大地域差别,以平常心看待,以包容心对待,在交流中减少偏见促进融合,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除了个体偏见、文化差异之外,因为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而造成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由此产生的地域歧视也必须正视,并在改革中予以化解。

比如有些地方针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政策造成教育、就业上的种种不平等,导致城市歧视农村、本地人歧视外地人。

每逢招聘季,大城市一些单位往往设置户口限制,让众多求职学生备感歧视。

地区发展策略、户籍制度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应再人为制造更多的地域差别,而应致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当不同区域不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地域优越感和地域歧视就会慢慢淡化。

(刘振)3. 中西医不是“对手”需“联手”2016-09-14 09:14 来源:人民日报中医西医不是互掐的对手,而需要在征服疾病时相互联手,各用所长,避其所短,达到最佳的疗效。

作者:王君平最近,90后演员徐婷患淋巴肿瘤不幸逝去。

有人将徐婷死因的矛头指向中医,于是一场中西医之争再次引发关注。

中医与西医的治病理念不同,中医治的是人,西医治的是病。

以肿瘤为例,西医要用手术刀切除患病的部位,运用化疗和放疗,甚至不惜动用“虎狼之药”,杀死癌细胞,讲究的是除恶务尽。

中医则更强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容忍带瘤生存,让肿瘤细胞失去生存的环境,慢慢地凋零。

治疗肿瘤的正确方式,究竟是中医还是西医?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就是判断正邪:邪盛为主,重驱邪;正虚为主,重扶正。

在驱邪阶段,运用中医,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已经难以成为屏障,挡不住肆无忌惮的“强盗”;而扶正时,如果一味地用西医,杀灭所有的癌细胞,也可能伤及无辜,令正常肌体严重受损。

由此可见,单用“矛利”的西医或者“盾坚”的中医,都不是治疗肿瘤的唯一方式。

治疗肿瘤应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没有必要厚此薄彼,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并用也好,一切以病情的需要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西医不是互掐的对手,而需要在征服疾病时相互联手,各用所长,避其所短,达到最佳的疗效。

拿非小细胞肺癌为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洪生曾把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中西医治疗组、单纯西医治疗组,她的结论是,对于晚期肿瘤采用中西医治疗比单纯中医好,也比单纯西医好。

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教授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因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上所做出的奠基性杰出贡献。

为什么能让恶性肿瘤“缴械投降”?上海血液研究所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联合张亭栋教授等人分别从临床观察和机理探秘中进行科研,结果发现,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并使癌细胞凋亡——使其走向程序化死亡的“自杀”之路。

这种疗法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今天全球治疗此类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

借助最新科技,我们有可能从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寻找到新的途径,最终战胜凶险的疾病。

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429.2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万例癌症;有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7700人死于癌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