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陈则明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为活着,集聚于城市,我们为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但是,自从有了城市,贫民窟、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犯罪率等问题就开始困扰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功能和发展水平不同,其面临的城市问题也不相同,城市更新的理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18世纪前的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较慢,到1800年,城市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3%,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城市的功能比较固定,城市手工业基本没有技术进步。

城市老化主要是物质的老化,作为统治阶级的城市管理者,较少顾及陷入衰败的贫民窟。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充。

城市更新主要不再是物质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需要调整、优化和提高,并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

但是,在整个工业化时代,每一次城市更新的最初美好愿望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1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二战之前的城市更新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

城市规划的概念出现之前,城市基本奉行放任自由的政策,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各种疾病蔓延。

因此,以讲卫生为宗旨的新工业环境建设开始对城市社会环境进行改良、更新。

二战前的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可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

但是,城市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指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解脱城市发展困境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压力来自功能的需要。

21大规模清理贫民窟与拆旧建新城市更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贫民窟的重建,城市生态学派对“过滤”作用与“入侵”作用的阐述,表明了城市老化必然伴随着贫民窟的形成。

战后清理贫民窟采用的办法是:将贫民窟全部推倒,并将居民转移走,但给予贫民的补贴并没有使其能够摆脱贫困,贫民最终居住的仍然是贫民窟。

如美国的“城市更新(u rban renew al)计划”,它只是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更糟糕的是,它消灭了现存的邻里和社会,1973年美国国会宣布终止“城市更新计划”。

31城市中心土地的过度商业化与衰败在C I AM(现代建筑协会)倡导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大量的老建筑被各种标榜为国际式的高楼取代,工业化和技术成为城市建筑的表现主题。

虽然布局有序,但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协调不复存在,使人们觉得单调乏味、缺乏人性,并且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

有学者称之为“第二次破坏”。

50-60年代是西方各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使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高涨。

按《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土地使用分区原则,城市更新将混合的城市活动排挤出城市中心区,过去整个社会代表性的剖面,现在变成基本上是一个商业区。

“汽车文化”强化了城市更新,把城市中心变为商业办公的单一功能区(CBD)。

但是,一度繁荣之后,很快带来了大量问题,地产投机猖獗,地价飞涨助长了城市的郊区化,加剧了钟摆式交通堵塞,一些大城市中心在夜晚和周末变成了“死城”(N ecropo lis),随之引起了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城市中心区也随之开始衰退。

同时,大量被迫从城市中心迁出的低收入居民在内城边缘聚居,形成 总第93期 城市问题 2000年第1期 了新的贫民窟。

二、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约翰・奈斯比特声称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

当然,这在世界范围内还未能达到,因此也有人把80年代确定为后工业化的起点。

无庸质疑,我们正处于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交接的时期,科技进步剧烈影响着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1虚拟空间由于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网上学校、网上社团等使得城市具有实体和虚拟的双重性,多媒体教育、网络学校、电子医疗、网络护士、电子商务等使得网上的可达性与日俱增。

虽然虚拟的城市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的城市,但是已经和必将成为实体城市相辅相成的一部分。

21居家工作美国“居家工作”的人员已经占就业人数的10%,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就是一个公司,在西方国家,家庭办公族SOHO(si m p le office&hom e office)越来越多。

现在“商住”已经是一个普通的词条。

“3A”甚至“5A”的智能化大楼已屡见不鲜。

家将是居住、工作、学习、娱乐、交际、健身等很多活动的地方。

人们的出行目的改变,上下班、购物减少,而旅游、消闲、交际、教育等出行将增加。

31空间结构整合居住、工业、商业、交通等用地的划分将不再适合研究、生产、营销一体的知识产业。

生产、销售一体化将日益明显,流通环节趋于减少。

用户将直接通过电子通讯手段向厂家订货,厂家根据家庭配货,送货上门,商业用地将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交换系统ED I(electron ic data in terchange)。

由于城市和区域的功能分区可能通过虚拟空间实现,商务办公区将多中心化。

交通用地朝着高速、便捷的方向发展,如地铁、轻轨、小型飞机等。

后工业化的城市更新呈现出功能一体的后工业城市景观,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日益突出;城市中心地区独特的居住环境,传统的历史文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地区发展潜力所在,“人本主义”思想对城市更新的影响与日俱增;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其重点从对贫民窟的大规模扫除转向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自建。

41中产阶级与邻里复苏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中产阶级化”,一些“新生代”中产阶级家庭自发地从市郊迁回城市中心区。

他们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受公共参与、生态保护等新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偏爱城市中心地区具有历史文脉的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

51公共参与和社区规划70年代以后,公共参与的规划思想开始广泛被居民接受,通过居民协商,努力维护邻里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法律同政府和房地产商进行谈判。

公共参与对城市更新政策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自下而上”的所谓“社区规划”,是由社区内部自发产生的“自愿式更新”。

他们不仅渴望改善原有的居住条件,同时又希望保护社区文化以获得个人认同,要求直接参与规划的全部过程,希望由自己来决策如何利用政府的补贴和金融机构的资金。

“社区规划”以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促进邻里和睦为主要目标,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任务并未完成,但是,如果城市更新仅以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形态要求为标准,那就是在走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弯路;如果现在仅以发达国家城市目前现状来要求,也很快就会落伍。

城市建设必须采取高起点、跳跃式发展的跨越战略。

城市更新的“后发优势”在于吸取工业化城市的经验,放弃工业化时代以生态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的做法,防止过度商业化对人文环境的破坏,但又不能因为“保存历史”而拒绝现代文明。

城市更新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又必须考虑后工业化时代的需求。

11物质形态层次的需求城市中各种基础设施、各类功能用地的优势发挥在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发散效应、极化效应等。

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这些效应,就要使城市具有通达性、多样性和密集性。

这三个工业化城市最21城市问题 2000年第1期本质的特性,在后工业化时代有所改变和加强。

通达性(accessib ility)要求并未因通讯的发达而减弱,反而要求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

城市的通达性优势在于:巨型机场、深水港在国际交通中的作用,高速公路、铁路在区域交通的作用,高架、轻轨、地铁、直升飞机在城市内部交通的作用。

而大城市在信息流的通达性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大城市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信息港。

“多样性(diversity)是城市的天性”(Jane Ja2 cob s)。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现代城市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在城市的发展中采用“以人为尺度的生产方式(hum an scale of p roducti on)和适宜技术(app rop riate techno logy)”。

混合土地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形象混乱在后工业化时代并不是问题。

因此,近来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向小规模的渐进式转变,从按功能简单地划分城市用地,转向注重混合的基本功用(m ixed p ri m ary u ses)。

有的规划师提出CA(cen tral area)的概念,相对于传统上的CBD,CA提倡功能多样化,同时强调环境质量,增加绿化、水面等城市要素设计。

密集性(concen trati on)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区位原则虽然有变化,但密集性的要求同样存在,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从生产中心转变为生产的投资和扩散中心、生产技术开发和市场服务中心及生产管理中心。

创新氛围、文化环境等也要求城市成为适合居住的集聚场所。

21创新氛围的需求工业化时代城市的作用在于集聚效应、极化效应、发散效应等,而现代城市更注重创新效应。

现代城市应为创新氛围提供条件。

先进的通讯技术可以在瞬息之间获得千里之外的情报,但是情报还需要集中和加以处理才能产生出支持决策的信息,需要聚集各种信息,为决策服务的信息中心。

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性经济活动中,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需要的是b rain sto r m ing(头脑风暴法)激发产生的思想,依靠的是信息神经中枢在空间的高度聚集。

商务活动需要专业化市场服务,如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知识行业,这些市场服务的聚集又进一步吸引商务活动的聚集。

研究和开发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人员适度接触,技术支持和休闲设施的便利,是构成创新氛围的要素。

31人文环境的需求世界级的运动场、体育馆、高尔夫球场等组成的体育中心,世界级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组成的大文化娱乐中心,其氛围是农村和郊区不可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城市具有宝贵的文化底蕴。

1977年国际建协制定的规划大纲《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都必须保护起来。

”人们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在早期是出于潜意识的良知,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推倒,建成现代建筑的情况并不少见。

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日益突出,居住环境、传统的历史文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地区发展潜力所在。

41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的优势是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劣势是自然生态(绿化、大气、水体、废渣、噪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