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作者:王煜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2期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
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都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谈话间,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
安检员一看,这个只有27岁的年轻人居然已经是教授,对他肃然起敬,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年9月,卢鹤绂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在系主任的推荐下,卢鹤绂前往美国明
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他,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
1942年的暑假,卢鹤绂的夫人生下他们的长子。
卢鹤绂背着孩子劈柴、做菜。
一日三餐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
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
他于1942年写成并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随着1952年全国高校学科调整,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5年,他被当时的高教部调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
事实上,他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直到晚年,
盧鹤绂也从未停止过科研创新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