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1、三气同步——壮医指天地人三气,同步指保持协调平衡。
2、谷道——壮医把食物进入体内得以消化吸收的通道称之。
3、水道——水为生命之源,壮医把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称之。
4、气道——壮医把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此交换的通道称之。
5、龙路——壮医指在人体内传输的通路称之(也称血脉)。
6、火路——(相当现代的人体神经系统)壮医指人体内传感之道的信息通道称之。
7、三气——壮医指:天地人三气。
8、本色甲:以甲色红活、甲体微曲、表面平滑,厚薄均匀、质地坚、月痕清,无斑纹瘀点为特点,为健康甲象。
9、心闷:又名心悸,自觉心慌、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
10、公药:针对阴证而设,凡具有温补阳气,驱寒毒,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壮药。
11、母药:针对阳证而设,凡具有寒冷、清热降火,消炎解毒类壮药多为母药。
12、药物熏蒸疗法: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汽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13、主药:又称头药,是针对主要病症或病因的药,主药是方剂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
14、帮药:帮助主药治疗主病辅助药物,或者针对兼证的药物。
15、引药:是指带领或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味,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16、毒:即毒邪,壮医认为壮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数与感染毒邪有关,广义的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具体的有害、有毒之物,并分痰、瘀等内毒和风、寒、热等外毒。
17、瘴气:是由于感受瘴毒而发的一类疾病,壮医民间称鸡鬼、闷头拜,即疟疾,以间歇性寒战、发热、高热、出汗为特征。
三、简答题:1、壮医理论体系特点是?答:1、重阴阳轻五行 2、重视三气同步 4、三道两路为理论核心5、理论起源早形成晚。
6、辩病为主结合辩证。
2、壮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整体诊察, 诸诊参用, 辩病求本.3、简述白睛血管形态出现螺旋状、蜘蛛网状和横行血丝代表的意义。
答:螺旋状---表示躯体内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者气滞血瘀,血液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
临床上往往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
部分癌症患者也常见。
蜘蛛网状---提示患者有风痰、有瘀。
哮喘病,提示由于血液供养不足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等导致此现象出现。
横行血丝---是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
一般正常人或者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
如呈横行血丝走向,则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
4、壮医的治疗原则答:1、调气解毒补虚 2、调理阴阳 3、平衡气血 4、调理精神 5、调理三道两路5、列举壮医五种特色疗法答:药物熏洗疗法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罐疗法滚蛋疗法药锤疗法6、不出林治哮汤和蛤蚧平喘饮均为治疗墨病(哮喘)的常用方剂,请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不出林治哮汤善治新病,由热毒、湿(痰)毒阻于气道引起者,症见喘促阵作,喉中痰鸣,呼气延长,胸部胀闷,痰多黏稠色黄,胸中烦闷,舌红苔黄,脉数等;蛤蚧平喘饮善治墨病(哮喘),病久气道虚弱者,症见哮喘阵作,喉中痰鸣,哮声低弱,呼气延长,可伴有紫绀,烦躁,脉数等。
二方之主治,病程新(短)旧(长)有别,实虚分明,应辩明后选择使用。
7、兰奔的主症是指什么?答: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中医基础理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经络系统中,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
“阴脉之海”指(任脉)。
3、(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补阴时适当使用补阳药的方法为(阳中求阴)。
4、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5、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6、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藏神),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
7、胃有(太仓)和(水谷之海)之称,有(喜润恶燥)的特性。
在脾胃的关系上,最根本的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8、人体的气机运动形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升、降、出、入)。
9、(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到主要通道,(络脉)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10、经脉主要有(正经)、(经别)、(奇经)三大类。
11、奇经八脉具有(蓄溢和调节十二经气血)。
1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其侵犯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13、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14、寒邪具有(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性质。
15、暑邪致病,多夹(湿性)为患。
16、伤津是(火邪)(暑邪)(燥邪)共同致病特点。
17、怒则气上,是指大怒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的病机变化。
18、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出血)。
19、津液失常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
3、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宗气:是有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4、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5、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
6、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8、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病性的外感病邪。
9、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10、扶正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和康复能力。
驱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三、简答题:1、湿邪致病的特点答:四个特点(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2)、湿性重浊,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3)、湿性粘滞,表现为粘滞不爽,另外表现为病程的缠绵性。
(4)、湿邪趋下,易袭阴位,容易伤及人体下部,见下肢水肿、二便异常或带下增多。
2、冲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答:主要循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上止头(到目眶下),下至足。
基本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3、简述肝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答:肝的生理功能是肝主疏泄和藏血。
生理特性是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4、简述五行相生的内容答:五行相生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1.辨证: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作出证名诊断2.八纲辨证:以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纲,辨别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类别的一种辨证方法3.诊断:收集临床资料,判断病证4.里急后重:病人急于排便、排便不爽、肛门重坠。
5.短气:呼吸急促,气不足以息。
6、气逆证:是指气机失调,气上冲逆,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7、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升高有力的症状。
多见于外感热病,温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10、游走痛: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的疼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三.简答题1.简述面白的分类与主病。
答:面白分为淡白、白光白和苍白三种;分别主气血不足、阳虚湿盛和亡阳。
2.水肿与何脏器有关?不同脏器异常所致的水肿病机有何不同?答: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不气化是引起水肿的主要病机。
3.结合舌苔变化列举红舌的主病。
答:红舌主热证,其中舌尖红苔薄黄者主表热,舌红苔黄燥者主实热证,舌红苔黄腻者主湿热证,舌红苔少者主阴虚证。
4.数脉主热证,试详述之。
答:数脉主热证,其中浮数主表热、沉数主里热、细数主阴虚、洪数主实热、滑数主实热。
5、请写出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辩别。
答:亡阴证和亡阳证是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结合病情,身凉或身灼、四肢厥逆或温和、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一般可以辨认。
7、何谓剥落苔?何谓镜面舌?其病机如何?答: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无苔的,称剥落苔。
全舌之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镜面舌。
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9、试述水肿之阴水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
脘闷腹胀,纳呆便溏,神倦肢困,畏冷喜温,或腰膝冷痛,四肢厥逆。
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气化水液,水液泛溢肌肤。
10、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泻而见黄褐色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药学和方剂学一、填空题1、中药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2、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四性,其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别。
3、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称为(相须)。
4、黄芪与茯苓相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相使。
5、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相畏。
6、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外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中的相恶。
7、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或者增强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这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的相反。
8、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须和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9、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杀和相畏)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以用于有毒药物的炮制及中毒的解救。
10、中药的“七情”配伍中,(恶和相反)配伍禁忌。
二、简单题:简述中药配伍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中医的治疗八法是指哪些?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一、名词解释:正经:即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
闪罐法:是指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