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头市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釉陶樽浮雕内容试析

包头市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釉陶樽浮雕内容试析

内蒙古文物考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 期
包头市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 釉陶樽浮雕内容试析
杨! 君 ( 包头博物馆)
! ! %&&$ 年 ’ 月,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在市南 郊麻池乡上窝尔吐壕村东约 %( ) 公里处, 抢 救性清理了两座汉墓, 墓葬为西汉晚期墓。 其中 &$*+,% 出土一件绿釉浮雕陶樽 ! , 雕刻 精致, 内容较为丰富, 题材以珍禽瑞兽及神话 传说为主, 雕刻手法细腻, 层次分明, 是一件 汉代艺术珍品 ( 图一) 。本文就绿釉浮雕陶 樽所饰内容试作分析。不妥之处, 敬请指正。 釉色泛绿。樽 绿釉浮雕陶樽 ! 釉陶器, 体为筒状, 深腹。带博山盖, 盖为子母口, 盖 周缘侧边饰一周由对顶三角形和菱形方格及 圆点组成的花纹带。樽体直口, 近沿处及近 底处各饰一周与盖侧缘相同的花纹带。中间 通体浮雕图案, 中腹部对称有二铺首衔环, 三 蹲熊足。口径 -#( $ 、 高 $# 厘米。浮雕图案 由博山、 桑树作背景, 峰峦起伏, 山峦与禽兽 错落有致, 相得益彰。所雕内容分为上古神 话、 瑞祥神兽等, 共 %& 幅图 ( 编号 % . %& ) , 可 分四组,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叙述。 第一组! 神兽! 包括九尾狐和独角羊图 案。 %( 九尾狐! 一足抬起, 回首眺望, 九尾拖 地, 其状惊恐, 站于山端 ( 图二, %) 。据 《 山海 经・南山经》 记载: “ 青丘之山, 有兽焉, 其状 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婴儿, 能食人, 食者不蛊” 。 可释为它是能吃人的怪物, 吃了它的肉可避毒 邪。王褒 《四子讲德论》 : “ 文王应九尾而东夷 归周” 。 《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 “ 太平 则出而为瑞” , 是说到太平的时候, 它就出现在 世间, 显示祥瑞。这种狐狸出产在东方君子国 附近的青邱国, 是和龙、 凤、 麒麟等生物同属于 吉祥的神话动物" 。在汉代砖雕或画像里。 常有九尾狐和不死树、 三足神鸟、 捣药玉免等 同列于西王母左右, 故知其必为祥瑞之物。有
出土可以看出, 远古人类对猪是比较崇拜的。 综上所述, 图中猪的形象是作为传说中的神 兽来表现的。 &" 神牛# 立于山峦之上, 牛身上有横条斑 纹, 身体造型为侧身漫步状 (图二, $’) 。据 《山 海经・东山经》 记载: “ 空桑之山……有兽焉, 其 状如牛而虎文, 其音如钦, 其名曰车 令车 令, 其鸣自 叫, 见则天下大水” 。叙述的是空桑之山有兽, 形状象牛, 有老虎斑纹, 名叫车 令车 令, 当它出现在 世间, 世间一定会发生洪水。据 《淮南子・本经
+) , 一只位于西王母右上角 ( 图二, ", ) , 呈展 翅高飞状。它们应是西王母身边的三青鸟。 据 《 山海经・海内北经》 记载: “ 其南有三青 鸟, 为西 王 母 取 食” 。又 《 山海经・大荒西 经》 记载: “ 有三青鸟, 赤首黑目, 一曰大 ), 一曰少 ), 一曰青鸟” 。郭璞注: “ 皆西王母 所使也。 ” 据 《 中国神话传说》 : “ 三青鸟住在 昆仑山西方的三危山, 它们从三危山展翅一 飞, 就超越千里, 来到西王母所常住的玉山的 岩洞里, 从锋利的爪子下面掷下了连毛带血 的各种攫取自空中和原野的能飞会跑的动 物, 做它们那生着老虎牙齿的主人一顿可口 的肴膳! 。可见, 图中两只青鸟就是跟随在 西王母身边轮流寻找食物的。 )# 白虎! 虎首为正面, 怒目圆睁, 竖耳翘 尾, 造型呈侧身伫立之状 ( 图二, "" ) 。作为 四灵之一的白虎, 不仅代表西方的天象, 并且 还是威武、 勇猛、 骠悍的象征, 且能 “ 吃鬼” 。 在我国古代习俗就以为虎可驱除邪恶。 《后 汉书・礼仪志》 注引 《 山海经》 曰: “ 画虎于 门, 当食鬼也” 。可见画虎是用来抵御妖魔 鬼怪的, 画面中的这只虎是作为神兽或守护 神来刻绘的。 $# 双狸! 位于虎的下方, 造型呈侧身奔 跑状 ( 图二, "% 、 "’ ) 。是瑞兽之一种, 马王堆 一号汉墓出土的漆盘上亦绘有狸形 " 。 第四组! 禹化熊治理洪水 ! 包括神龙、 禹、 蹲熊、 野猪、 神牛、 神鹿图案。 "# 神龙与禹 ! 画面中神龙张口舞爪, 身 躯呈 “ -” 型 ( 图二, "* ) , 背上蹲一 “ 熊” , 即禹 的化身 ( 图二, ") ) 。据 《 山海经・海内经》 王 逸注: “ 禹治水时, 有神龙, 以尾画地, 导水所 注。应龙, 乃黄帝神龙……今乃助禹治水, 则 亦当为黄帝之任命也” 。这条神龙应该是助 禹治水的应龙。 %# 蹲熊! 熊的面部为正面, 四肢弯曲呈 躬状 ( 图二, "$ ) 。 关于 “ 熊” 有神话传说: 鲧、 禹父子为治 — (’ —
% 羊, 起坐事之” 。文中记角触之, 一下 全都明白。汉代瑞兽中的 “ 羊瑞” 或由此而 来。独角羊出现在包头汉墓出土的黄釉陶樽 上, 更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组! 羿骑马射鸟 ! 包括羿、 神马和 鸟图案。 画面为羿 ( 图二, $) 骑在奔腾的神马背 上 ( 图二, %) , 转身张弓搭箭。箭指向山峦上 一只鸟 ( 图二, &) 。这只鸟寓意太阳精魂的 化身。据 《 淮南子・精神篇》 记载: “ 日中有 踆鸟。 ” 高 诱 注: “ 踆、 猶 蹲 也, 谓 三 足 鸟” 。 《 楚辞・天问》 王逸注: “ 羿仰射十日, 中有九 日, 日中九鸟皆死, 堕其羽翼。 ” 所以有 “ 羿马毕 日, 鸟解羽” 之说。因此, 图中 “ 鸟” 是象征太 阳的 “ 踆鸟” 或 “ 阳鸟” , 为太阳之精。 羿本是擅长射箭的天神, 他接受了天帝 的使命, 降到凡间诛除恶害。 《 淮南子 ・ 本 经训》 记载: “ 尧之时, 十日并出, 焦禾家、 杀 ! 万方数据 — ’" — 草木, 而民无所食。猰貐、 凿齿、 九婴、 大风、
图一! 绿釉浮雕陶樽
万方数据
— ’% —
关九尾狐的神话传说, 在 《 吴越春秋・越王吴 余外传》 也有记载: “ 禹三十未娶, 恐时之暮, 失其制度。乃辞云: ‘ 吾娶也, 必有应矣’ 。乃 有九尾狐适于禹。禹曰: ‘ 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 尾者, 王者证也。 ’ ” 可见, 九尾狐在先秦两汉 时期确实作为吉祥瑞兽之物广为图画的。如 山西玉县出土的汉代铜温酒樽! 、 云南昭通出 土的汉代石棺"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都有九 漆棺# 及包头汉墓出土的黄釉陶樽$ , 尾狐的图像, 这是汉代 “天人感应” 、 “ 谶纬” 思 想在艺术上的突出反映。 "# 独角羊! 身体造型呈侧身漫步状, 独 角向后蜷曲作半圆形, 尾巴上翘 ( 图二, ") 。 它应是古代传说中的觟 (, 属神兽。据 《论 衡・是应篇》 记载: “ 觟 ( 者, 一角之羊也, 性 知有罪。皋陶治狱, 其罪疑者, 令羊触之。有 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羊本二角, 觟 ( 一角, 体损于群, 不及众类, 何以为奇?故 皋 陶 敬
& # 家畜和人, 结果被羿生擒活捉 " 。 《 淮南子・
本经篇》 : “ 羿擒封豨於桑林” 。从画面看, 这 只野猪不象吃人的猛兽。关于对灵猪的崇 拜, 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就有众多猪形装 饰品出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有陶猪及猪纹
" ’ # ( # 陶缶本, 红山文化中出土有猪首碧玉龙 " , 大 " ) # 汶口文化中出土有猪彝, 从这些猪形器的
封豨、 修蛇皆为民害” 。天帝派羿佐尧治理 天下, 于是羿 “ 诛 凿 齿” 、 “ 杀 九 婴” 、 “ 缴大 风” 、 “ 上 射 十 日 而 下 杀 猰 貐” 、 “ 断 修 蛇” 、 “ 擒封豨” , 万民皆喜。上述文献记载了羿既 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又是擅长射箭的神人。 绿釉陶樽上羿骑马射鸟形象, 正是对羿射九 日功德的歌颂。 第三组! 西王母与珍禽瑞兽! 包括三足 鸟、 西王母、 玉兔、 青鸟、 白虎和双狸图案。 "# 三足鸟! 画面中一只三足鸟立于岩石 上, 翘首回望 ( 图二, $) 。据 《 山海经・海内 北经》 郭璞注: “ 有三足鸟主给使” 。是说三 足鸟专门跟随在西王母身边做各种杂事。 %# 西王母! 立于山峦之上, 头戴发饰, 面 部庄严肃穆, 身体表现出乳房。因有三足鸟 跟随在西王母身边, 所以确定此神为西王母 ( 图二, &) 。据 《 山海经・海内北经》 珂案注: “ 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 善啸, 蓬发戴 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据此推断, 西王母 是一个长着豹子尾巴, 老虎牙齿, 头发乱蓬蓬 地披着, 头戴玉胜, 善于啸叫, 掌管瘟疫刑罚 的怪神。画面中西王母表情严肃端庄, 尽失 文献中描述的凶恶恐惧之像, 可见陶樽上刻 画的西王母已经人格化了。 ’# 玉兔! 画面中玉免立于山峦之上, 眺 目远望 ( 图二, () 。据 《 淮南子・览冥篇》 记 载: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 月。 ” 《 太平御览》 卷四引傅玄 《 拟天问》 中记 载: “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 所以后人常以 玉兔来象征月亮。玉兔捣药图案在汉画像中 比较多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 在一勾 新月之上有奔兔和跃蛙, 包头召湾汉墓出土 的黄釉陶樽浮雕中有玉兔捣药图案。绿釉陶 樽所饰玉兔与左边的太阳精魂化身— — —阳鸟 ( 图二, )) , 形成鲜明对照。阳鸟与玉兔, 喻 示着太阳与月亮, 分别代表了阳与阴, 这是汉 代阴阳五行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 *# 青鸟 ! 一只位于九尾狐旁边 ( 图二, 万方数据
面中禹化熊骑在神龙背上, 以示禹骑龙御天 治水成功。这就是 “ 虬龙负熊” 的神话传话。 画面寓示墓主人乘神龙登天成仙之意。在河 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三组蚌
% # 图, 第三 组 蚌 塑 图 中 " , 有人骑龙的形象与
“ 虬龙负熊” 的神话传说相吻合, 反映鲧禹治 水神话有着更古老的依据。 浮雕中的神龙形象也是作为四神之一的 青龙来雕刻的, 与对面的白虎形象遥相呼应。 这不仅反映了四神在汉代的盛行, 同时也反 映了墓主人对神兽的崇拜。 !" 野猪# 即所谓 “ 封豨” , 造型为侧身伫 立状 ( 图二, $% ) 。是长着长牙、 利爪, 力气赛 过牛的猛兽。它不但毁坏田里的庄稼, 还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