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9级高二上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
这说明先秦儒学A. 强调回复周礼B. 成为主流思想C. 蕴含统一思想D. 主张中央集权2.《诗经》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A. 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D.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3.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在形体结构上是一致的,在思想和道德意识上是一致的,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的。
这一认识A. 凸显了天人感应的科学性B. 意在阐释君权来源的权威性C. 把人性与人伦关系天理化D. 发展与继承了孔子的天人观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A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5.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分支。
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他们都A. 强调理的作用B. 服务于现实政治C. 压制人的欲望D. 赞同知与行合一6.有学者指出,虽然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其认识仍然没有高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思想。
其意在说明林则徐在认识上A. 并未摆脱天朝上国局限B. 尚不足以引领时代潮流C. 并非真心主张学习技术D. 仍然坚持传统对外政策7.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A. 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B. 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C. 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D. 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
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 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精髓B. 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C. 体现了当时民众的斗争需求D. 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9.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对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等词汇,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揭示了生物界发展演变规律B.指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C.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D.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10.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
二者的共同点是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C.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D.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11.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
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
英王意在A 打击宗教信仰 B. 宣传“因信称义”观C. 加强专制王权D. 缓和与罗马教廷关系12.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
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B. 宗教信仰的垄断地位受冲击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13.“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A. 权力制衡B. 君主立宪C. 社会契约D. 天赋人权14.“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发起的运动A.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B.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C.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15.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促进“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产生的理论是A. 牛顿的理论B. 法拉第的理论C. 爱因斯坦的理论D. 普朗克的理论二、非选择题(第16题11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
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
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
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虽然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是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分)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材料二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
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5分)(2)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西方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
(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宋初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
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诚“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
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
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
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6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老子、苏格拉底、董仲舒、瓦特、蔡伦、李白、魏源、毕昇、朱熹、爱因斯坦、王阳明、康有为、爱迪生、梅兰芳、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