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咏柳》是首咏物诗。

这首诗前三句描写了柳树之碧绿、柳枝之柔长、柳叶之细巧,而最后一句巧妙地从描写柳树转移到赞美春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文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1.创设情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地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写字环节中,我将教师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我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

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相互配合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成功之处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习惯。

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在学生个别朗读谈想法的时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三、不足之处我也感觉有些欠缺: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

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创设情境,从游戏导入新课,然后自主探究,抓识字教学和诗意理解,接着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

(三)《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露新的嫩芽,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教学效果:1.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所看到的春天的情景。

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课件演示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让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2.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专门搜寻了一组表现诗词内容的动画课件,借助动画还有鸟声、风声、雨声的音乐,带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对《村居》美景的感受。

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诗句,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学会怎样从古诗的上一句联系到下一句所描写的意境。

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二、成功之处: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

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三、不足之处:1.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2.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四、改进措施:平时上课教师自己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找春天》教学反思(一)1.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的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时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即使个别学生一时不懂也不必大讲特讲,而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逐步提高,在读中感悟到春天的快乐。

2.拓展课文,升华情感。

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学习热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鼓励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春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再进行描述就会简单很多。

3.放手表达,表现春天。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

从各个方面感受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让学生自由表达春天的环节上用时较少。

(二)《找春天》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小短文。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孩子们眼里,春天就是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更是要激发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寻找、发现春天。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中,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春天来了。

所以学生在欣赏课文中优美语句的同时,在大脑中也在播放着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画面2.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使学生对春天的景象有一个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

结合观察,以“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的形式仿说春天,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成功之处1.第一段抓住两个叹号,第二段抓住“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读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

课文第三至七段指导学生要读得亲切活泼。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

2.从词语入手,借助“早开的野花”“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等词引导学生探究“野花早开”、“嫩芽吐出”、“小溪解冻”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因为春天来了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景。

这样的引导方式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3.诵读感悟,品味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出示第3~8自然段,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一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比赛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已经能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

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我就请孩子们用他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第8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通过诵读与想象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语言的意境美。

三、不足之处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要多加强写字训练和要求。

在“说”的环节,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句式,降低说话的难度,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对说话也就更加无所畏惧。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认读生字新词,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词义。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最后拓展教学,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