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就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摘要:本文从筛选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假设,即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不同存在明显区别。
基于2008-2012年毕业的本、专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本、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从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假设。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人力筛选一、引言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 万人。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 届(89.6%)略有上升。
其中,本科院校201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 届(91.2%)基本持平;专科院校201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比2010 届(88.1%)多 1.5 个百分点[1]。
本科与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这是否意味着本专科学历层次对就业的影响在减弱?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就本科、专科教育与个人就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信号,它是人们向未来雇主传达本来是不可观察到的生产率的一种方式。
教育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服务,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
教育成就被用来作为挑选的手段,它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个人的先天能力,对社会只具有信息价值。
随着高校的扩张,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上升。
但由于就业机会有限,雇主为更好识别求职者,便把工作对求职者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据此理论并联系现实情况,本文做出假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减弱,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层次不同仍有明显区别。
为验证假设,本文针对毕业时间段为2008 年-2012 年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根据问卷所得结果并利用已有的就业数据作为参照,从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一)就业结果对就业结果的分析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最直观途径,在这一部分主要比较本专科生就业地点选择、专业对口率、就业单位选择、月薪、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1、籍贯—初次就业地点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本、专科生,其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都与其出生地一致或接近。
通过对籍贯与初次就业地点的两配对样本进行t 检验,Sig. (2-tailed)=0.01,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
通过问卷结束后的深度访谈得知,本专科学生回出生地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利用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就业机会。
2、专业对口率—初次就业意愿统计结果显示,本专科学生就业时,专科生更希望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比例为16.7%,高于本科生11.6%。
另一方面,本科生找到“与专业相关,但不一定要对口”的倾向更强烈,选择此选项的人数超过一半。
实际就业时,专科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61.9%,比本科生高出3.4 个百分点。
3、就业单位选择在就业工作类型选择时,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私营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
本专科学生中,42.1%的学生初次就业单位都选择了私营企业。
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人数合计才达到此比例。
但在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本科生为专科生的2 倍多,本科生占明显优势。
4、月薪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将本专科生的平均月薪以毕业时间为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近4 年,本科生的月薪总体稳定,2012 年较2011 年有所下降。
专科生的月薪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
本专科学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在2009年差距最大,约1000元。
但差异逐渐减小,至2012年,本专科学生的月平均收入很接近。
本科生较专科生在学历上的优势逐渐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更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削弱了本科文凭对雇主的吸引力。
5、晋升机会对于“是否晋升”问题,本专科学生在晋升率上完全相等,均为31.7%,68.3% 的毕业生则从未在工作单位晋升过。
6、对初次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上级对待职员的方式、工作的稳定程度等方面。
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不一致。
调查中发现,本科生的工作满意度均值为4.15,专科生为4.03,本科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略高。
无论本专科生,对“同事间的相处方式”最为满意,而对“要求下属做事的权力”的满意度最低。
7、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对于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专科生与本科生都选择“至今未换工作”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39% 和50%。
总体而言专科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短于本科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自身学历影响,致使难以胜任工作要求。
8、工作变更次数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专科生中48.8%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本科生中52.4%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
选择变更工作两次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10.1%;选择变更工作三次及以上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2.7%。
可见专科生变更工作次数一般要多于本科生。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发现,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单位类型选择、晋升机会,甚至自我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都无明显影响。
但在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时,专科学生更偏向于专业对口的单位。
这是因为专科生接受的教育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从而促使其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更强烈。
此外,本专科生在工作稳定度这一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专科生的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较本科生短,其变更次数也更多。
(二)求职过程求职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其实践与探索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就业预期等因素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通过该阶段,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同,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大部分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毕业前就已找到工作,毕业前至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本科比专科低 4.7%(见表2)。
专科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用时比本科生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高职大专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吻合;其次,高职大专院校更注重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的效果显著;再次,专科生的就业预期低于本科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相对较少[2]。
表2. 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专科毕业前找到工作53.7%一个月内24.4%一至三个月14.6%三个月到六个月4.9%半年以上2.4%合计100.0%本科毕业前找到工作47.6%表示“毕业前做的那些实习感觉都没什么用,那会毕竟还是学生,别人不会主动教你什么。
正式上班后还是感觉实践经历不够”。
5、对单位优先考虑因素专科生与本科生对单位优先考虑的因素并未出现较大差异。
高校毕业生最优先考虑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地域。
可见,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最能体现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的收入和福利,以及工作地域。
只有6% 的专科生、8.4% 的本科生将家庭期望作为找工作的优先考虑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能比本科生更快的寻找到第一份工作。
此外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未表现出学历层次较高的明显优势,专科生也并未表现出实践经历较丰富的优势。
(三)教育相关因素1、对就业的关注专科生就业意识萌芽要早于本科生。
专科生普遍从二年级开始关注就业机会和相关就业信息,而本科生集中关注就业问题则大都是在大四期间。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科生较早地就开始接受与专业就业配套的相关技术学习与实践,因此他们会较早地对今后就业方向产生认识。
2、学校教学中的有益环节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认为对他们初次就业起到帮助作用的有益环节主要是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和专业学习。
本专科生在这三项的选择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不存在明显差异。
但对于“参加院级比赛”项目,本专科生产生了较大分歧,本科生认为“参加院级比赛”对就业有帮助的占31%,而专科生中仅有2.5% 认为其有帮助。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实行通识教育,因此本科生更多的对各种院级比赛较为感兴趣,而专科生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因此各类纷繁复杂的比赛对其就业或者吸引力并不大。
3、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被访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实践环节不够,教学内容方式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
虽然一直在强调专科生接受的是较为专一的技术性培训教育,但仍有68.3% 的被访者认为实践环节不够,这说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诸如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找到适合的实习方向等问题依旧是目前高校实践环节的症结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在校期间产生明确的就业意识要早于本科生。
与此同时在原本以为实践经历会更多的专科生群体当中仍旧有多数认为自己初次就业时的问题是在校期间实践环节不足,那么本科生实践经历缺乏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调查者多认为实践是最有益同时也是最不足的环节,这足以引起高校教育对相关环节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将结论概括如下。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的月薪水平逐渐趋于持平状态,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相较于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持续时间短、变更次数多,其工作专业对口率高于本科生。
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专科生稍高于本科生。
虽然专科的学历层次不及本科,但二者在求职过程中的自费培训经历无明显差异。
专科与本科毕业生都表示在首次求职过程中缺乏实践经历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扰,同时社会关系的匮乏、求职技巧的欠缺和个人能力的不足也成为他们在首次求职过程中的障碍。
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环节对其今后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均认为学校给予的实践机会不足。
总的来说,综合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三方面的表现,本、专科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上的差距虽有缩小,但区别仍比较明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减弱,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化。
参考文献:[1] 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2]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课题组成员:程子航,轩通,高茜夕,王力维,曾田瑶,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