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评论。
教学思路:教师通过学生刚过完的中秋之夜的回忆,想象出一幅中秋夜景图,和画家的画作比较。
再用一组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切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到的首先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意识到,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某个美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那种风格,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可以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模块:美术鉴赏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导入:艾舍尔《手与球面镜》问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
2 很显然,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视线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欣赏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请学生思考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那我们仔细看这个球面镜,它是不是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不是,他扭曲了我们所看到的。
就像一面哈哈镜带给我们的效果。
展示哈哈镜效果图片。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额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那我们思考一下,艺术家他所展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日常所见呢?出示范画思考。
你认为这样表现对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独特的方式呢?
教师总结,
画家这么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想借画面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有一种托物寄情的感觉。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看他们用怎样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世界的。
明月总是在晴朗的夜晚照亮着大地,然而,在每个人的眼里,感觉并不见得都一样。
下面我们一边聆听德国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贝多芬的
《月光曲》,一边欣赏几张月夜图。
然后呢回忆一下你记忆中最深刻的月夜,等等我请同来描述。
同学回答记忆中的月夜。
这是宋代苏东坡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那我们了解下他眼视线里看到的月夜是什么样子的?“明月夜,短松冈”中孤坟千里,这是因为他思念亡妻,受心情影响,视线里的月亮只有凄凉。
每个人对月夜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幽静、浪漫、绚丽、神秘、愉快、凄凉、静谧、
星夜的我们的画家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一、作品对比
一起欣赏清代金农的《月画图》和荷兰梵高的《星空》,了解下中外的
画家是如何用他们的方式来表现同一题材的,他们的视线在哪里?
出示《月画图》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画家,金农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扬州八
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
或称扬州画派。
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
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
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那了解了画家的一些背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
画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金农为什么要这么画,想表达什么感情?像这样的文人,他们骨子里大多数是比较清高的,《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
那我们再来了解下梵高,出示
ppt,
他的这幅《星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创作的?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
的星空景象。
《星夜》创作背景1889年,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之后,梵高精神分裂症复发而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并用手帕包起后送与一名妓女。
之后5月8日自愿前往阿尔勒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疗,在那驻留了108天。
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间,梵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
在此阶段的绘画,梵高的画风开始趋向于表现主义,作品充满忧郁精神和悲剧性幻觉,其中作品《星夜》正是其中代表之一。
而其作品的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
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
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出示作品
教师
;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尝试在作品的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调?
反映怎样的环境?
学生回答。
《星空》
浓烈的色彩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
和棕色的柏树,不安的笔调压抑的热情星空在旋转星空在怒放,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
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 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
那我们一起来找找这幅画作者用了哪些对比因素来强化了感情。
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我们了解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那我们解析下通过画面你能感受到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谈谈你的体会?
躁动不安
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以上作品强调的是画家不同的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我们鉴赏作品是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