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表现手法1
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 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 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 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 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 的深刻的乡愁;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 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 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一定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 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 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 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 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 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 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 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 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 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 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 <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 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二、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 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 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四、烘托
烘云托月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 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 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 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 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 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姜切”、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 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 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 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 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 衬”。
2、 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 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 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 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 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 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 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 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 发。
指出下列句子是如何使用烘托的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 忆吹箫》)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 悲秋”来烘托;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 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 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 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④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 好得多。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 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 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
五、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 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 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所以此诗用色彩 来渲染愉快的情感。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六、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 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 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1:《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 鲜明,揭露深刻。 例2:《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 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 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例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 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 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无奈。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 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 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诗人以梅自喻,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的崇高的 爱国信念.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 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ruí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作者以蝉自比,强调自己是一个立身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3、 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 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 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 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 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 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 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 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 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 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 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 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 往不已。
例3: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 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 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 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 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 法。
渲染与烘托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 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 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 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 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1、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 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 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 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 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 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 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例2: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 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 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 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 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 不胜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