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医药陆乾人主任治疗肿瘤经验初析△朱卫红*王晓军**关键词:陆乾人;肿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58-0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200)**上海市黄楼卫生社区服务中心(201200)△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中青年骨干培养项(PWZ2008-20-j10)2011年11月1日收稿陆乾人主任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肿瘤工作有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提倡恶性肿瘤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互相取长不短,提高疗效。
擅长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的中医药治疗和晚期癌症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作为名中医工作室成员和继承人的我有幸师从陆乾人主任,侍诊左右,现将陆乾人主任辨治肿瘤经验思路初步概括如下。
1勤学医理,把握肿瘤病机:本虚标实《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证医案》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都说明了肿瘤的形成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故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
老师认为不论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以及痰湿瘀血等各种病理因素的损伤,只有通过正虚这一内因才能引起肿瘤的发生,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依据,邪毒入侵是形成肿瘤的条件。
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
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
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
晚期癌症者正气虚损尤甚,因此,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为治疗大法。
2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辨病相结合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并强调人体的完整性。
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整体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治疗疾病也应强调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看到疾病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从而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机演化和疾病的转化,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目的。
癌肿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虽有局部的一系列表现,但这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辨证论治方法是以四诊八纲为主要手段,通过综合临床各种证候表现,来推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疾病的寒热温凉、虚实、阴阳转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有很多病人通过常规体检如作血液生化检查;作B 超、胃镜、肠镜、膀胱镜、CT 、MRI 等物理检查发现有异常,再予以CT 或MRI 增强、PET 等进一步检查协助诊断及疾病范围,最后通过细胞病理学确诊为恶性癌肿。
但有些病人无症状出现,出现无证可辨。
这时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确定疾病部位,从中医病因病机学角度来确定治疗原则,以消除致病因素,使机体得以修复。
这就是辨病治疗。
3肿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中医理论范畴与西医不同。
但现代中医肿瘤学的成立、发展也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他们治疗肿瘤各司其职。
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西医、中医均有其长处及不足。
西医学在诊断肿瘤,清除癌灶,以争取根治肿瘤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不足是有些手术及放化疗治疗后引起的副反应造成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等。
中医学的长处为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驱邪,攻补兼施,在抗癌的同时,顾护脾胃之气、提升正气,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减轻术、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协助提高放化疗完成率,争取晚期癌肿患者手术切除的时间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质量。
不足是根除癌灶困难,杀灭癌细胞作用不强,抗肿瘤疗效重复性差等。
所以将中西医结合互补其长短,其疗效比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为好,目前已有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基础研究均提示及证明其疗效性。
4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医药应分阶段治则用药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陆乾人主任结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广阅文献系统总结,认为中医药在肿瘤中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性反应,提高放化疗完成率;②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术后机体的康复,可以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③失去手术和放化疗治疗机会的患者,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瘤体的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应该是“整体治疗”与“序贯治疗”,即根据疾病病情进展、机体邪正消长态始,采取不同的阶段性治疗策略方法。
何时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何时应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中医药何以用药治则其间存在极大的临床技巧,需要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目前归纳为①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手术前宜健脾和胃、气血双补为主,以促进术后机体尽快复元;手术后应以健脾益肾、益气补血、活血解毒为主,以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机体尽快康复,有利患者尽快进入辅助放化疗治疗阶段,减少复发转移;②化疗用药期间应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以减轻化疗毒副性,提高化疗完成率;减少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化疗的疗效性:③放射治疗时,因中医认为放射线是火毒之邪,治宜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血补气为主,以减少放疗对机体的毒性,提高放疗疗效,提高放疗完成率;④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宜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以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复发、发展、转移。
⑤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晚期癌肿患者宜结合辨证益气、养血、化瘀、解毒、化痰、散结,以抑制肿瘤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⑥对于西医综合治疗的患者根据其治疗手段予以相应的中医治疗法则。
5扶正培本为主,注重脾肾;扶正、祛邪灵活应用肿瘤为本虚标实之征。
治病必审征求因,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
老师认为,扶正培本法并不是简单地应用一些补益类的方582012年第1期*西安市户县涝店中心卫生院(710307)2011年10月20日收稿中医治疗泄泻姚世宏*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59-01药,而是根据辨证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使之功能平衡稳定,祛邪也不是一味地应用一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攻伐。
而是“补之”、“益之”、“调之”、“和之”、“泻之”等方法灵活加减运用。
5.1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培本在肿瘤治疗中贯穿始终,但在不同阶段用药时还要分清主次矛盾。
病人表现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时,采用扶正为主、抗癌为辅,抗癌用药以病人能耐受为标准;在邪盛为主要矛盾时,则应采用抗癌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原则;同时在临床中应注意如已有西医之攻伐治疗,则中医以扶正为主,忌大量用中药攻伐类药物,避免损伤正气和胃气。
5.2脏腑气血、阴阳并重;脾肾并重:在临床应用扶正培本治则之时,必须辨别气、血、阴、阳盛衰,分别采取补气、或补血、或补阳、或补阴为主的扶正方法。
依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体的“阴阳互根”和“气血同源”的特性,扶正培本治则在运用时应注意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如血虚当补血,同时应辅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以防补血药的壅滞:气虚当补气,同时也应辅以补血之品,使气有所附,以防气旺而化火;阳虚宜补阳,同时辅以补阴之药,使阳有所依附,以阴潜阳;同样阴虚宜补阴,并辅以补阳之药,使阴有所化,以阳制阴,达到滋补而不壅塞。
另外,进一步辨别脏腑虚损,并根据各脏腑的特性来调整其气血阴阳。
如肺为娇脏,司呼吸,易伤气阴,肺失宣泄;脾主运化,脾气主升,易出现脾阳不振;胃主受纳、主降,易出现胃气上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多见阴血不足和肝阳上亢。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其他脏腑阴阳之根本,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的健运有赖肾阳的温煦。
故扶正培本多从脾肾入手,宜健脾与补肾并重。
5.3遣方用药当顾护脾胃之气:认为健脾、固护正气在疗积中占首要地位。
如《医学心语》:“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
”龙华医院邱佳信教授认为“有瘤必有虚,有虚必有脾虚”,通过健脾益气法治疗肿瘤取得良好疗效。
同时研究发现健脾理气中药不仅可降低癌肿患者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其低毒、有效性在预防方面也体现出西药及攻伐类中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有的食物和药物都要经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发挥治疗作用。
肿瘤患者脏腑功能的减退或化疗等原因,脾胃运化功能往往欠佳,特别是在化疗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顾护脾胃,不仅所治之病难以获效,且易引起脾胃之疾,出现呕吐、脘腹胀满、嗳气纳呆等症状,有些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尤重视调理脾胃,而慎用攻伐之品,从而使患者体力增强,食欲增加,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6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历来重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提出“上工治未病”的理论。
在肿瘤的防治“抗复发及转移”方面应突出中医药这方面的优势,使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摘要:泄泻是一种常见病,对人体损害亦大。
笔者就其病因、病机、治疗诸方面进行论述,并附两典型病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泄泻;病机;病案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如水样。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两季多见。
泄泻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
其致病原因,不外饮食外邪所伤,七情不和,脏腑虚弱,关键在于脾胃虚弱。
1脾胃虚弱是产生各种征象的基本病理脾胃虚弱则气虚,气虚必补气,补气必须健脾,脾运健则气自充。
脾胃主气,脾虚不运,必然导致气极不畅,虚中夹滞。
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必导致湿浊停滞。
脾胃虚弱,易受外邪寒湿、湿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易受饮食不当、七情不和所伤。
1.1泄泻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起病急,病程短,多由外感寒湿、湿热,饮食不当引起。
外感寒湿,有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瘔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疗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宜用藿香正气散。
外感湿热,有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清热利湿,主方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型,有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腹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疗消食导滞,用保和丸。
肝气乘脾型,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