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7世纪英国

6.17世纪英国


自然状态的落后与悲惨
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 果不稳定。因而地球上不存在文明,没有航运, 也没有通过海运进口的商品;没有宽敞的楼群; 没有移动和搬运沉重物品的工具;没有有关地 球表面的认识;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文艺;没 有通讯;没有社会,更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 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无 依,贫困潦倒,污秽不堪,野蛮不化,生命短 暂。 (《利维坦》,第94-95页)
英国缘何成为宪政的故乡? 英国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英国革命时期都有哪些政治派别?各自的主张 为何?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社会 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社会历史背景
☉宪政传统深厚(英国是宪政的故乡) ☉社会结构改变(缘于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 ☉阶级矛盾激化(君主与议会之间斗争加剧) ☉宗教冲突加剧(缘于清教的形成) ☉政治斗争相对保守(通过议会来限制王权且只 限于任意征税和宗教政策)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 君主政体最好 三种政体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权力行 使的方式不同,保卫和平和安全的便利 程度不同 反对法治,拒绝分权 极端的专制主义
政体论
霍布斯按主权者人数的多少来划分政体。 “主权者是一个人时,就是君主政体;主权者 是全民会议时,就是民主政体;主权者是部分 人时,就是贵族政体。”
国家的产生
由于感情上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指导,人们 相互之间订立了一个契约:大家都放弃自己的 全部权利,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 议会并服从它的管辖。 由这样一种契约而联合在一起的人群就是 国家。由此产生的管辖全体人民的公共权力, 就是主权。掌握这个主权的人或机构,就是主 权者。霍布斯认为,国家不同于自然状态,它 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有一个主权或主权者。霍布 斯把这个国家称为“利维坦”。
如果主权者命令某人(其判决虽然是合 乎正义的)把自己杀死,杀伤、弄成残 废或对外来攻击他的人不予抵抗,或是
命令他绝饮食、断呼吸、摒医药或放弃
任何其他不用就活不下去的东西,这人
就有自由不服从。(《利维坦》,第
169页)
主权者义务
保护好政治权力 维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 依据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
评价(一)
第二节
霍布斯
一、生平与著作
1588-1679 近代政治学的阐发者 “现代人之父” 唯物主义哲学家 借助几何学建立政治哲 学体系的第一人 《论公民》 《利维坦》
生平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近代政治理论的开 创者。他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是个早产儿)这个早产儿在智力上却很早 熟。他十四岁就能把古希腊作品翻译成拉丁 文,十五岁进牛津大学,当时牛津大学教授 圣经和用经院哲学观点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 霍布斯对此非常反感,他说他在大学里没学 到任何有益的东西。
自然状态理论
霍布斯把国家成立前的社会状态称为“自然状态”. (假设没有国家权力和法律的状态) 他从对自然状态 的分析中,引出了国家权力产生的必要性. 人性是恶的,自然状态下的人都是极自私的. 自然状态三个特征: 平等,自由 ,战争(战争的三原 因:竞争—求利;猜忌—求安;荣誉---求名) 自然状态是一种可怕的恐怖的状态,(人对人像狼一 样)人们必摆脱这种状态只有建立国家才能达到. 这也是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力量。
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学著作中,《利维 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 作。我们的文明史仅仅可以提供少量著 作能够在广度与成就方面与《利维坦》
相提并论。
——奥克肖特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性恶论 自然状态理论 社会契约论 专制集权主义理论 主权论
二、国家学说
自我保存、利已主义是其出发点 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 自然法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国家由契约产生 国家是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
国家的本质
他用主权者“是一个人格”的说法 表明国家是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 “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 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 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 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 手段的一个伟大的人格”
国家学说的意义
霍布斯关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自文艺复兴以来,现代意义的国家观 念即将国家视为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的观念已在西 方逐渐形成。马基雅维里首次提出国家概念,布丹 进一步提出主权的思想,霍布斯则首次提出国家是 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他的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理 论第一次对人性论、社会契约论做出了全面系统的 论述,第一次明确地将个人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 权利看作国家权力的基础,并用适应时代需要的方 法和语言表述了国家的定义、本质、作用,从而奠 定了近代国家学说的基本模式。在这个意义上,霍 布斯可以说是政治思想的“现代人之父”。
三、主权学说
主权强大而广泛 主权至高无上 主权不可分割 主权不可转让 国家权力的专制性
什么是主权?
人们之间订阅契约,约定共同服从 一个公共权力的管辖,这个权力就 是国家最高权力,也就是主权. 主权 是给予整个国家机体以生命和运动 的灵魂,是国家中至高无上的权力, 是国家的本质特征.没有主权就不 存在国家.
英国缘何成为宪政的故乡?
英国君主制集权程度高(历史传统) 英国贵族阶级较为开放 “大宪章”开创了依法限制王权的传统(1215) 等级议会增加了限制王权的实质内容 胡克倡导法治:君权必须服从法律 柯克提出君权仅限于行政权力
二、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政治 思想的特点
以新教思想为思想背景 以自然法契约论为理论基础 以《大宪章》人权学说为基石
生平
二十二岁时,他受骋为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 并伴随他的学生作“大周游”(当时英国富贵 家庭的子弟为完成教育,到欧洲大陆上去周游、 旅行、参观、考察、访问)。 在作家庭教师 期间,霍布斯三次周游欧洲大陆。当时,大陆 上欧洲各国盛行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是法国, 黎塞留统一法国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法国空前 统一和强盛,这对霍布斯发生很影响。同时, 霍布斯也结识了一些著名学者,笛卡儿、伽桑 狄、伽里略等。受到他们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 响。
专制集权主义思想的由来
霍布斯从这样一种国家起源论出发, 必然得出专制集权主义的结论。 因为很明显,既然人性是恶的,自然 状态是战争状态,既然国家权力是为了 摆脱战争状态,在互相残杀的人们之间 维持和平而设立的,那么,这个国家权 力就必然是专制的。
霍布斯社会契约的 特点
其一,被授予权力的个人或议 会,不是立约的一方。 其二,授权者交出的是全部的 权利与力量。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 思想
17世纪欧洲大陆的社会政治状况
17 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英国 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这次资产 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 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 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 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 己的权利,把它授与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 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与他,并
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
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
人就称为国家。
——《利维坦》,第131-132页
国家:野蛮状态向幸福状 态过渡的标志
“国家以外是人欲横流的世界,有战争, 有恐怖,有贫困,有丑恶,有孤寂,有 横暴,有愚昧,有兽行;国家以内则是 理性支配的世界,有和平,有安全,有 幸福,有光辉,有交际,有高雅,有学 问,有善行。”
纵观西方近代君主专制主义政治思想的 发展,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马、布以来 专制主义政治理论的一个较为完整、系 统的发展阶段,在政治态度上他深受马 的影响,在政治理论上则来源于布丹。 他弥补了二者的不足,不仅从理论上说 明了资产阶级的“人”,而且还说明了 资产阶级社会。
评价(二)
霍布斯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家担负着 为大资产阶级、上层新贵族争取经济和政治 利益的重任,其思想理论中出现绝对君主专 制与臣民自由权利并存,他力图协调二者使 之融为一体,因而其思想中呈现诸多矛盾。 然而他毕竟在专制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心谨慎 地规定了个人自由的范围,这就为近代自由 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权的内容
立法权 任免官吏权 征税权 宣战媾和、统率军队的权力、 审判权. 还有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宗教信仰等 权力.
主权的特征
其一,主权是不可分割和 不可转让的; “权分则国分, 国分则不再成其为国”。 其二,主权是绝对的、不 受限制的 .

主权不受法律限制
“将法律置于主权者之上,也就是 在主权者之上又立一审判官和一种 权力以惩罚主权者,即又立了一个 新的主权者。同理,又需要有第三 个主权者以惩罚第二个主权者,如 此类推不已,国家必乱必亡。”
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 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 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 由。因此,这种自由就是用他自己的判 断和理性认为最合适的手段去做任何事 情的自由。”(《利维坦》,第97页)
自由这一语词,按照其确切的意义说来,就 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这种障碍往往会 使人们失去一部分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力 量。(《利维坦》,第97页) 但当运动的障碍存在于事物本身的构成中时, 我们往往就不说它缺乏运动的自由,而只说 它缺乏运动的力量,像静止的石头和卧病的 人便都是这样。(《利维坦》,第162-163页) 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 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利维坦》,第164页)
像这样一种无限的权力,人们也许会觉得有 许多不良的后果,但缺乏这种权力的后果却 是人人长久相互为战,更比这坏多了。人们 今生的状况是不可能没有弊端的,然而任何 国家之中最大的弊端却没有不是由于臣民不 服从和破坏建立国家的信约而来的。不论是 谁,要是认为主权过大,想要设法使它减小, 他就必须服从一个能限制主权的权力,也就 是必须服从一个比主权更大的权力。 ——《利维坦》,第161页
☉财产权问题是其出发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