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狗彘食人。食物,名词。
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
二败而三胜。Shè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èng,战胜、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的。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扶苏以数谏故。多次。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发: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
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是亦走也。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介词结构(பைடு நூலகம்语)后置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锄櫌(yōu)棘(jí)矜(qín)非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ā)也谪(zhé)戍(shù)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
《师说》
庸(yōnɡ)知嗟(jiē)乎句读(dòu)阿腴(yú)奉承欤(yú)
老聃(dān)蟠(pán)(蟠龙,蟠桃)经传(zhuàn)嘉(jiā)奖贻(yí)笑大方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2.《劝学》: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每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是唐代着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并且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3.《过秦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文为鲁迅称为“西汉鸿文”之一。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着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他的文章对当时和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词语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
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某种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如《过秦论》《原毁》。
4.《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着名论文。作者韩愈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
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
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
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是“解说……的道理”的意思。“说”比“论”随便些。再比如《捕蛇者说》《马说》等。
【字音字形】
《寡人之于国也》
毋(wú)庸置疑粟(sù)(沧海一粟)弃甲曳兵(摇曳)数(cù)罟(gǔ)洿(wū)池鱼鳖无憾(遗憾,抱憾)鸡豚(tún)狗彘(zhì)蓄(xù)养庠(xiánɡ)序之教孝悌(tì)之义涂有饿莩(piǎo)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
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
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必修三第三单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