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胶漆调色基础知识

乳胶漆调色基础知识

53
3、 色浆的着色强度(着色力) 对于水性色浆的比较,着色强度是一个重要指
标,它反映色浆的色浓度、展色性能及颜料分散体 絮凝情况。数据是按颜色以达到国际标准深度( ISD )的 1/25 所需颜料浆的份数来衡量,数值越 小,着色力越高。 色浆着色力的范围应控制在 95 % ~ 103 % , 这样有助于电脑配色 , 各批次间 , 同 种色浆的颜料色光必须保持一致 , 重现性好才能保 证配色稳定。
何成红
1
2011年3月
提纲:
一、色彩原理 二、色浆常识 三、人工调色时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四、调色的方法及步骤 五、实操练习
实操
理论
2
一、色彩原理
3
1.颜色的基本概念
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彩虹
4
颜色的形成
颜色就是物体反射光线到眼内的知觉
5
色与光
案例:白天和黑夜
没有光就没有 色彩,色彩来 源于光。
心了。
63
6、注意制板方法

制板的方法会影响调色的效果,因此要按照规
定方法进行。涂刷要均匀,厚度要适宜,尽量不要
出现明显透底,最好用湿膜制备器刮涂样板。掌
握了解各种产品的干湿变化,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

64
7、选择参比光源
最好有标准光源进得颜色观察,通常情况下,应在 视场周围没有强烈色光干扰的温射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 应将待测涂膜与色卡或指定颜色样板进行上下、左右、侧 正的反复观察对比,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产生。
57
三、调色的方法
1、人工调色 2、电脑配色
58
1、人工调色时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人工调色是调色人员根据色卡或指定颜色样板进行 目测调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色 人员的色敏感度及调色经验。


是 否 色 盲?
求 是否对调色有兴趣?
59
成色与补色搭配表
调色 红+蓝 蓝+黄 黄+红
55
色浆的添加量
有机颜料色浆最大添加量为6 % ~ 8 %; 无机颜料 色浆最大添加量为 10 % ~ 15 % 。添加量超过这 个量会破坏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56
色浆认识
调色前的基本要领——熟悉各支色浆的单色色相
常用的调色色浆有下列9种色相:

黑色 桃红 大红 铁红
橙黄 铁黄 柠 鲜艳度从高向低(即:颜色从浅到深)调节容易 ,反之就难,有些在实际中根本就没有办法再调配了 。
50
常用色浆的索引号
色浆类型 钛白 黑 铁红 铁黄 蓝 绿 玖红
鲜红
鲜黄
索引号 PW6 PBK7 PR101 PY42
PB15:3 PG7 PR122
PR112(内) PR254(外) PY74(内) PY154(外)
51
主要性能
1、细度 色浆中颜料的平均粒径在 0. 1 ~ 0. 2 μ m 左
13
2.颜色的三要素
14
色立体图
15
颜色表示方法
为色调、亮度和色饱和度建立标度,人们就能用数 字来表示、测量颜色,这样就可以为准确管理、调 控颜色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常用的颜色表示方法有孟塞尔系统,国际照明委员 会(CIE)的XYZ三刺激值、Yxy色空间法和L*a*b* 色空间法、NCS颜色系统等。
1)加色混合:光源的配色是颜色的相加混合。红 、绿、蓝三个光源三原色相互叠加便可得到不同的 光源色。混色后亮度增加。
2)减色混合:涂料的配色是颜色的相减混合。就 是指光线照射到漆膜上,从光线减去被颜料吸收的 部分,将反射部分的光线进行混合的方法。涂料的 配色主要是通过调整红、绿、蓝三个光源色的三个 补色:青、品红和黄来配色。青、品红和黄称为颜 料的三原色。涂料配色后饱和度降低,明度降低, 色调变浓
41
尺寸的差别 覆盖在大面积上的颜色比覆盖在小面积上
的看起来更明亮和更鲜艳,这就是所谓的面 积效应。挑选大面积的物体却根据小面积的 色样会产生误差。
环境的差别 放在明亮背景之前的物体看起来要比放在
暗淡背景之前的显得灰暗,这称之为对比效 应
42
影响颜色的因素 距离的差别
近距离比远距离颜色会明亮
成色 紫 绿 橙
补色 黄 红 蓝
调色 紫+蓝 绿+橙 紫+橙
成色 橄榄 柠檬 赤褐
补色 橙 紫红 绿
60
1、保色性: 配方选择第一出发点。只有保色性达到要求的前提下方可
考虑对比率和成本。保色性太差的色浆宁可不做。色浆用 量越大,保色性越好。
2、对比率: 对比率是配方选择的第二出发点。除了要注意颜
2).在配色中,加入白色将原色和复色冲淡,就可以 得到饱和度不同的颜色。
3). 加入不同分量的黑色,可得到明度不同的各种 颜色。
26
对比色(消色)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消色性质的色浆,例如,红、黄 、蓝三种和红与绿、橙与蓝、紫与黄具有消色性质 的色浆不能同时使用。

黑色与白色

绿色与红色

蓝色与黄色
6
可见光波与颜色
光是一种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范围 从r射线到无线电波,电磁辐射中仅有一小段能够 引起眼睛的兴奋而被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 见光谱的范围,可见光谱的波长从380nm到 780nm,这一段波长人眼是可以看见的,不同的 波长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7
8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
颜色 红 橙 黄 绿 兰 紫
54
4、色浆的相容性(展色性能—指研法) 色浆与使用体系的相容性是影响色漆的浮色发
花、絮凝和有些漆膜表面缺陷的关键。在使用色浆 配色前,一定要做相容性实验,助剂经常可以用来 解决色浆与涂料的相容性问题。
将色浆加入白漆中,一般配成中、浅色,涂布 在被涂物表面或仿被涂物表面,待快要凝结时,用 手指研磨涂膜表层部分,干结后观察是否有明显的 色差(目测)。如色浆的细度不够,分散性能不好 均导致色浆展色性不好,会影响色漆的重现性。
20
三原色 颜色的基本色有三个:即红、黄、蓝。
所以称为基本色是因为这三个颜色用其他 任何颜色也不能调整出来,因此称三原色 。
21
间色 两种基本色以不同的比例相混而成的一种颜色
,称为间色
22
复色
两间色与其它色相混调或三原色之间不等量混调 而成的颜色,称为复色
23
互补色:
两个原色不等量相混调可配成一个间色,而另一 个原色则被称为补色。两个间色相混调成为一个 复色,而与其对应的另一个间色,也称为补色。
波长(nm) 700 620 580 510 470 420
范围(nm) 640-780 600-640 550-600 480-550 450-480 380-450
表中波长的范围只是粗略的,实际上从一种颜色过度到另一种颜色是一 种渐变的,并且颜色随波长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9
颜色产生的三个条件:
右性较好。色浆的细度在20-30UM之间为佳,细度 小于20微米的色浆粒子不会对涂料性能带来任何负 面影响.
52
2、比重 有机颜料色浆的粘度最好为 0. 3 ~ 1. 3 Pa ·s , 密 度控制在 1. 15 ~ 1. 45 g/cm 3 较好 ; 无机颜料色 浆的粘度为 2. 0 ~ 3. 5 Pa ·s , 密度为 2 ~ 2. 45 g/cm 3 较适宜。
16
L*a*b*色空间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颜色的色空 间。在这一色空间中,L*是亮度,a*和b*是 色度坐标,表示色方向:+a*为红色方向,-a*为绿 色方向,+b*为黄色方向,-b为蓝色方向。中央为 消色区,当a*和b*值增大时,色点远离中心,色饱 和度增大。
17
色彩的表示
18
19
3.配色原理
47
色浆类别 A、从化学组成来分类:可分为无机颜料与有机
颜料;
无机颜料的特点:色相灰暗、耐候性好、保色性好、 成本低,如铁黄、铁红等;
有机颜料的特点:色相鲜艳、耐候性差、保色性差、 成本高,如柠黄、大红等。
48
B、以颜料的功能可分为:防锈颜料、磁性
颜料、发光颜料、珠光颜料、导电颜料 ;
人的肉眼只能 辨别出168个
颜色
1. 观察者 (人/仪器)
10
2. 被观察的物体 11
3. 光线的来源
12
颜色产生的三个条件:
在全黑的条件下,我们看不到颜色。我们闭上眼睛就看 不到物体的颜色。没有物体,就没有颜色的存在。 观 察者 、物体、光源,三者缺其一,我们就看不到颜色 。
观察者 、物体、光源是我们能看出颜色 的三个必要条件
4、色浆添加

色浆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再加入基础漆中,
加入时避免加入过快,尤其注意如果色浆粘度较
大,应缓慢加入,有利于色浆更好的混合均匀。
62
5、注意色浆加入次序:
根据样板的颜色判断主色调,确定配方,先加入主 色浆的70%左右,再加入副色浆,其后要每次少加 ,多次加入,使用颜色逐步接近标准样的颜色。当 颜色的深浅度跟目标色差不多的时候,就该看是否 需要加入黑色等颜色将彩度降下来。这个时候颜色 已经比较接近,只要微调一下,色浆添加就要更小
红色的互补色是绿色,黄色的互补色是紫色, 蓝色的补色是橙色
+ 红色
蓝色
+ 黄色
红色
+ 蓝色
黄色
= 紫色 = 橙色 = 绿色
24
色彩配色原理——色彩图
黄橙 黄 黄绿

绿
复色
橙红

蓝绿

原色

红紫 紫 蓝紫
25
4、 配色原则
1).用红、黄、蓝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便可获得不 同的中间色。中间色与中间色混合或中间色与红、 黄、蓝其中的一种混合又可得到复色。 总之,这 些颜色的获得是通过改变颜色的色调来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