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没骨人物的实践探索】 探索任务骨锤龙求救信号

【我对没骨人物的实践探索】 探索任务骨锤龙求救信号

《【我对没骨人物的实践探索】探索任务骨锤龙求救信号》
摘要:摘要:本文主要是作者对没骨人物画的理解与中国画笔墨的研究与阐述,中国画的精神在于笔墨二字,笔乃人之身,墨为人之形,骨肉相连,二者不可取舍,本人在学习没骨人物画依旧按照传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以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是作者对没骨人物画的理解与中国画笔墨的研究与阐述。

目前没骨人物画发展较弱,所以对没骨人物的研究也是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过程之一。

关键词:没骨人物笔墨造型自张僧繇创没骨山水后,没骨法就成为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没骨技法发展今日介于写意与工笔之间,既有写意的豪放与随意性又有工笔的精致与严谨性,可以在追求写生的同时又不用受到现实造物的限制,将绘画融入情感之中,这种情感的宣泄很清晰很具体更可以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所以没骨法一直都受画家的推崇。

一、中
国画中的笔墨精神中国画的精神在于笔墨二字,笔乃人之身,墨为人之形,骨肉相连,
二者不可取舍。

没骨法也许是种误区,也许是种突破,但它并没有脱离笔墨,而是肉随骨生,骨藏肉里。

“不用墨笔勾勒,而渲染生动,浓淡深浅间妙自然”“间妙自然”不拘于小节也许正是中国画的得道之处,如果说绘画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中国画一定就是一种唯心式的科学,传世经典的中国式创作几乎都是从主观而出发的,达到一种“眼中无竹,胸有成竹”的境界,事物从眼睛传到心里,在心里与感情所交融的事物就变了。

所以中国画表达并不是单单的对自然的描写,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早已超越了对人物外形的刻画,而是一种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的阐释。

二、没骨人物的技巧没骨法的特点是不用勾线,直接用颜色的
堆积和变化表现物体形态。

其特点在于清秀而且细致,富有笔墨的变化,用笔干净利落,无须墨笔勾勒,看似以“虚”的手法来表现实在的物体,但内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虽不按照传统人物以线形表示轮廓,其表现轮廓或虚实变化运用撞水、撞粉、撞色的手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并且没骨画要求造型比写意画更加严谨、精确,落笔干脆、利落、洗练,笔法灵活而不乱。

1、造型顾恺之说“画人最难,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犹,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对于人物画来讲,造型与笔墨的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人物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把技法的运用与人物造型相接合。

传统人物画的大多以线为主,工笔人物的线均匀有弹力,写意人物的线随意并且洒脱。

与西画不同,中国画若想把颜色变重并不多以采用加墨、加黑的办法,而是依靠“三矾九染”或是以同色阶更重的颜色进行对比,因为没骨法是以工笔的形式进行写意的创作,遂染法主要以冲水、撞粉的技巧。

结合没骨技法,所绘人物先以色填充其基本形态,后用颜色的薄厚表现人物的前后关系,最后以染法交待人物的结构转折。

因为没有对线的运用,所以提高了笔法的难度,在人物造型的角度来讲虚实变化尤为关键,解决没
骨法的虚实变化也是解决没骨人物画造型的关键所在。

2、笔法因为中国毛笔的设计,我们的用笔基本可分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通过我们画线描可知,中锋用笔为实线,毛笔中锋所挤压出的水分在纸面上光滑有弧度,侧锋用笔一笔之间富有颜色变化并且力道有急有缓,边缘参差不齐。

本人在进行没骨人物创作过程中发现,没骨人物的笔法要点在于行笔的过程、水分的控制、晕染的效果三点与人物造型的结合。

中国画永远脱离不了“写”的成分,
即使是没骨法在对人物基本形态的填充过程中也包含中国书法的行笔过程。

传统的行笔过程可分起笔、运笔和收笔,在这过程中一笔之间的力道和水分的挤压的程度富有变化,借此表现虚实。

没骨法虽不见笔,但是每一笔不同的运用才能使画面颜色厚重有变化。

用笔是自我潜意识对绘画感觉的表现,只有对自我知识文化的提高和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3、构图与色调构图与色调是观者对画面的第一视觉。

构图决定着画面的稳定性,一般人物画
家需兼备花鸟、山水、鞍马(或现代的城市风景)的造型能力,因为人物画通常以人文为主,尤其中国画崇尚人与自然的联系,所以在人物画之中常常涉及其它因素。

小品人物画的构图是与背景分不开的,人画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若背景搭配得体依旧可使画面扎实,传统中国画构图相对较空灵、较透气,画面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大场景制作,主要依靠背景的错落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假若画面搭配得体依旧可以犯“人大于山”的错误。

虽然人物画涉及很
多元素在其中,但大多成功的好画画面色调都较为整体。

本人认为中国人物画的色调不宜过激,不宜用过冷或过暖的色调为主,尤其中国传统人物画以舒展顺畅为特点,色泽上的选择也以清静淡雅为宜。

三、学习没骨人物画的过程与经验本人在学习没骨人物画依旧按照传
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以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

临摹没骨花鸟过程中发现,没骨人物应同样采用没骨画鸟中的“分组化”。

在没骨花中通常以花瓣和叶片为单位,相互组合与拼接,人物同样可以如此。

没骨法难以达成工笔画的细致变化也难以用生宣写意以用笔表现结构变化,所以依靠结构之间的叠压关系才能凸显人物的立体感。

而且在分组的过程中需顾及整体,不能只是单纯地把人物块面化,这样只是简单的依靠没骨画鸟的技巧是不够的,画人物要比画鸟更复杂,因为人物动势的变化与衣着的质感在技法上要比花鸟要求更为严谨,所以没骨人物的不应只是单纯地依靠没骨画鸟的色彩填充,更应结合皴、擦、点、染,勾甚至泼墨或泼色的技巧。

没骨人物发展至今并无其他中国画绘画形式得到很高的发展,而“没骨法”又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形式,所以对没骨人物的研究符合当前发展与创新的主题。

目前为止对没骨人物进行研究或创作的画家较少,也相对匮乏相关的研究资料,所以只有通过对技法的研究和人物画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没骨人物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