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如何迎接“婴儿潮”等2则

学前教育如何迎接“婴儿潮”等2则

学前教育如何迎接“婴儿潮”等2则-幼教论文
学前教育如何迎接“婴儿潮”等2则
学前教育如何迎接“婴儿潮”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压力将更大。

据预测,全国每年将
新增300万名学前儿童,按照现有学制,3年内会新增900万名入园儿童。

学前教育如何做好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 加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人口的刚性增加对教育公共服务挑战很大,首当其冲的是学前教育,应加
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着力补上学前教育资源的短板。

在总体思路上,一方面应坚决推进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
标,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人口生育国策变化,未雨绸缪、主动谋划。

特别是围绕着其中的重点问题、突出矛盾、薄弱环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在有效化解欠账的同时,积极应对新压力,满足新需求。

具体来说,其一,因势而谋,做好新形势下的事业发展目标规划调整与制度的顶层设计。

其二,抓紧建立与完善适应快速发展形势需要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与财政投入体制一一省级统筹,以县为主。

其三,将人口变化与教育需求、城镇发展规划等密切结合,科学布局教育资源。

其四,建立灵活开放的办园体制,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支持多类型混合制园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尚缺120万学前师资。

教师是学前教育短板中
的短板。

“十三五”期间,必须用非常规的、多措并举的思路,增强学前教育合
格师资快速扩充的能力。

一方面,加强支持各地师范学校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 积极面向广大师范毕业生、在校生、综合性高校学生,招考、培训其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

同时,广开招纳大门,面向社会上有志从事学前教育并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群招考,并根据其专业与相关基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适宜性差异化的培训。

要在短时间内真正有效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与学
前教育质量,最根本的还在于尽快研究出台学前教育专门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 保存量扩增量,提高公益普惠水平学前教育是为“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做好准备的第一关。

目前,我国学前
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性程度较低,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如果
现有问题不解决,加上新的“婴儿潮”来临,二者叠加将形成更为严峻的“入园
难”“入园贵”问题。

公办园是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支柱。

截至2014年,
我国共有20.99万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占24.16 %,企事业单位等办园占
9.47 %,民办园占66.36 %。

公办园占比过低,成了一位难求的稀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要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必须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在当前要保存量,
扩增量。

保存量是指要减少企事业单位办园的流失,理顺办园体制。

因此,建议
把企事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等全部纳入教育部门公办园统一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与公办园同等待遇。

扩增量是指把“双50 %以上”(即公办园数量占比50%以上和在公办园就读的幼儿占比50 %以上)作为各地建设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考核指标,全面提高公办园占比。

发展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
占比至少提高到7%,使投入与发展目标相适应。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1日纪秀君/文)
读书重在选择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
是很难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
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

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

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

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

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
任何书都是“有益”的。

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

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

”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

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
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他所著的《论衡》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

书是人类的仓
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 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

所以,
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

别林斯基也曾说,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 都要有所推敲。

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
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

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

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

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

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潘裕民/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