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⑤教学环境(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6.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是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4.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劳伦兹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 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1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模式分成: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1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①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13.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5.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16.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7.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8.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6.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8.布鲁纳的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第4章学习动机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2.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4.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5.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学习动机的种类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7.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钟,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8.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9.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0.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12.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第5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3)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5.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第6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3.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4.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5.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6.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7.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8.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9.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0.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包括:直接记忆、工作记忆11.长时记忆:信息经过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12.前摄抑制13.倒摄抑制14.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15.过渡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1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17.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