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通讯录管理软件功能设计说明书

个人通讯录管理软件功能设计说明书

个人通讯录管理软件功能
设计说明书
一.系统名称
个人通讯录管理
二.系统分析
2.1系统需求分析
个人通讯录模型可以参考流行的腾讯QQ聊天软件,同时结合手机里面的通讯录进行设计。

在此阶段初步确定系统的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即联系人和分组的增删改、联系人信息的多种查询以及数据库设计构型即采用哪种数据库、大致由哪些基本表组成。

2.2概念结构设计
采用E—R图的设计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
由图可得:数据库主要是联系人表,表的基本结构如下:
联系人表(、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单
位、住宅、分编特征)
联系人表中,主键是分编特征;
2.3逻辑结构设计
在完成以上分析后,要对数据库进行表结构的设计,这里仅以表字段数据结构的为重点。

各表列出对应子段名,各字段长度,是否Null、默认值见其下图,根据数据库基础知识分析,各表设计都达到了第三式,符合数据库的设计规。

联系人表:,xm;职务,zw;职称,zc;工作单位,gzdw;通讯地址,xxdz;邮政编码,yzbm;单位,dwdh;住宅,zzdh;分编特征,fbtz;
表的索引,主键,外键关系约束如下:
三.系统主要功能及界面设计
3.1功能简介:
1、该软件应具有对通讯录信息的增加、删除、保存、查询、排序、
打印等功能。

2、以单文档界面和多文档界面两种形式实现。

3、该软件应包括数据窗口技术、用回车键实现TAB键功能、多条件查询、多文档界面的实现、窗口之间的参数传递、结构的应用、图片的使用等主要技术
3.1.2信息查询模块:
1该功能模块包含查找方式是:按照查找,按照分编特征查找,按照地址查找。

只要输入,分编特征,地址,就可以立马找到联系人的信息。

2查找的优势:在查找的下方可以清晰的看到查找的联系人的信息在通讯录中的具体位置,包括其所在的行和列。

3.1.3.系统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包含:
1新增联系人信息,包括,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2打印:打印联系人相关信息包括,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3删除:删除联系人相关信息包括,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4设置:设置联系人信息即更改其信息包括,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5保存通讯录信息包括,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6关闭:即退出通讯录。

3.2界面设计
(1)欢迎界面,星雨飘洒,绿色悠然,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见图(1)
图(1)
(2)主界面:
主界面最右端有一个通讯录信息显示框,简洁方便,给人一种一
了然的感觉,显示了联系人的,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
讯地址,邮政编码等信息。

最右端下方可心更加便捷看到联系人
具体信息。

最左端是查询模块,主要显示了通过,分编特征,地址这在三种方式查询联系人并且可心清晰显示联系人在通讯录在的具体位置。

在查询模块的下方是新增,打印,删除,设置,保存,关闭的入口界面。

图(2)
(3)新增界面:首先左键点击主界面上的新增按钮,进入新境界,如图(3)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填好联系人,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单位,住宅,分编特征等信息,然后点击“添加”即可。

(4)打印界面:首先左键点击主界面上的“打印”按钮,进入“打印”界,如图(4)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查找围的文件夹里单击左键选择需要打印的文件即可。

图(4)
(5)删除界面:如图(5)
(6)设置界面:修改联系人信息如图(6)
(7)保存界面:如图(7)(8)
(7)
图(8)
4.系统特色或关键技术实现
4.1系统特色
系统的最大特色在于人性化处理,方便的操作,无论在其界面,还是在查找通讯联系人上,对用户来说都可以说是极其简单省时快捷操作,其二对通讯联系人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在同一界面就可以了解到联系人的具体情况。

4.2关键技术实现
(1)在一个数据窗口中动态显示多个数据窗口对象的容,而且统一了按钮、鼠标左键和右键菜单快捷操作。

(2)利用access软件实现联系人信息表的存储和提取
(3)PB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4)利用回车键实现TAB技术。

(5)以单文档界面和多文档界面两种形式实现
(6)多条件查询、多文档界面的实现、窗口之间的参数传递、结构的应用、图片的使用等主要技术
5.系统默认ODBC数据源名、用户名、口令
系统采用ASA数据库,默认ODBC源名为txl,数据库名为txl,用户名、口令均采用系统默认,分别是dba、sql。

6.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数据的备份、恢复,导入、导出之类系统功能尚未完成,同时对软件的帮助、关于信息也由于时间问题未能解决。

对新增加的分组treeview显示时未设立刷新按钮,需要重新关闭后启动才能显示对应分组。

对于多用户模式,本系统也做了初步尝试,了解其相应的工作模式。

在提高密码的安全方面,借鉴了现在的常用模式,由提示问题进入修改界面。

7.收获与不足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pb的理解。

Pb是我接触到的第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传统的程序学习仅仅停留在大量代码的实现,而pb基于事件,消息映射的机制和思想给了我思路的开阔和对软件开发的全新认识。

正如老师所教导:学习pb,主要是其思想。

这也为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参考,触类旁通其他工具。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遇到了课本是未曾出现的问题。

借助课程设计这个平台,也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

特别是网络上搜索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快乐。

思考的快乐,很惬意。

同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
的,团队的合作不可或缺。

通过沟通交流,使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解决。

讨论与争论的快乐也在于此,成就的感觉。

同时技术也提高了,增加了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积累了经验。

此次大作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涉及到计算列的问题和复杂的动态查询。

通过交流和学习,对这些问题都有了基本思路,对其实现机制有一定得认识,待日后有机会实践。

8.想对老师说的话
老师的这个以系统代替考试的想法很不错,可以促进同学的自学、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应该给同学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选择考试或者选择交系统,同时给予不同的等级评定。

同时对于系统,老师应该给出一定得模型,规定以小组(2~3人为限)的形式实现大的功能,各个人功能的集成,促进分工和对软件开发的认识。

希望这种模式能流传下去,改变传统的应付修学分现象,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劲头,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指导教师评语:
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