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家书

抗战家书

抗战家书时值清明,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

70年前,无数中华热血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或血洒疆场,或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今天,我们翻开他们写给亲人的家书,除了能感受到为国赴死的英雄气概,还深深地感受他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浓浓的亲情,以及为了民族存亡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献出生命的豪迈,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集温情与豪情于一身的抗日先烈,在血洒疆场之时,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敌人的囚车中,于字里行间挥洒出他们的真情。

1: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家书原文志兰: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你及北北(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叔仁五月二十日晚(注:此信写于1942年)家书背后的故事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

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

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

1931年12月奉命参与联络指导国民党军第26路军举行宁都起义。

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后,任红15军政治委员,后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努力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教育改造部队,率部参加赣州、漳州等战役。

1933年初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后任副局长。

同年12月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所部进行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

到达陕北后参与指挥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

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左权注重研究军事理论,撰写了一些军事论文,翻译了若干有关苏联红军建设和作战的文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创建根据地。

从1939年起,他先后3次组织整军,利用战斗间隙整顿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在此期间领导创建黄崖洞兵工厂,有力支援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940年8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经3个多月作战,歼灭日伪军近4万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抗击日军第36师团一部的疯狂进犯,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誉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左权仍然提倡学习军事理论和研究战术问题,撰写数十篇论文,论述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问题。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殉国前五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2:彭雪枫:战地情书见证革命爱情家书原文林颖同志:事情或者过于突然,但敌后两年我们是在相互了解着的,所以又不见得如何突然。

由于子久(注:即刘子久同志,时任淮北区党委副书记)、瑞龙(注:即刘瑞龙同志,时任淮北区行政公署主任)两同志的美意,使我们得有通信的机会。

我想,你对我也许比我对你了解的更多一些,因为那是党的生活使然,然也许双方了解得一样,那也是党的生活使然。

既然是“终身大事”,必然要格外慎重,正因为如此,我已经慎重了十年了。

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和才能,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军人究竟还是军人,我的军衣已经穿了十八年了。

我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缺点,很需要一位超过同志关系的同志,更多的了解我,才能更多的帮助我。

也才能更多的相互帮助。

有时间,我们需要长谈,但为了先使我了解得更多一些,盼望你能抽暇写信给我。

要写的话很多,会晤时详谈吧。

此致敬礼!顺祝健康!彭雪枫 1941年9月4日彭雪枫,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

1925年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

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转入北京汇文中学,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负责领导北京东城的学生运动。

1927年春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

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

彭雪枫5月被派到苏区,历任红军大队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

参加了长沙、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革军委第1野战纵队第1梯队队长、红3军团第5师师长,1935年2月部队缩编后任红3军团第13团团长。

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的战斗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

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

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

1937年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

曾应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讲授《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指出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阐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原则和内容,后由延安解放社印成单行本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

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

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

尔后东进,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

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

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牺牲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

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

”“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

”“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

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

”这封信是彭雪枫与林颖经人介绍相识后,写给林颖的第一封情书。

此后到他牺牲前的一个月,彭雪枫给妻子写了87封“情书”,见证了他们互勉互励、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

3: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家书原文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

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

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她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

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

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

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

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

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

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她严词痛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为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

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中国籍看护人员。

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

6月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

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

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给心爱的儿子写下这封遗书。

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

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4:吉鸿昌:恨不抗日死家书内容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于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鸿昌手启1934年12月24日11时“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