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教案

高血压教案

高血压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掌握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熟悉流行病学。

2.熟悉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高血压理。

4.掌握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

掌握降压药物的主要分类适应症及副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手段:PPT、图片、列表、
重点:1.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2.降压药物的主要分类适应症及副作用,推荐的降压药物难点:1.发病机制、危险分层;2.高血压的降压药物及应用
导入新课: 利用高血压病例,引导学生入本课题。

新授内容
第六章第二节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高血压概念: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标准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儿童则采用不同年龄组血压值的95%位数,通常低于成人水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比例上,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

环境因素:饮食(高盐低钾、饮酒)、精神应激、其他因素(超重或肥胖、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激素等)。

(二)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即遗传与环境因素通过什么途径和环节升高血压,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

上述机制尚不能解释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和脉压明显增大。

三、病理(Pathology):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

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

心脏: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

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AⅡ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高血压发生心脏肥厚或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终致心力衰竭。

长期高血压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脑: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微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

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并发脑血栓形成。

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垂直穿透支,引
起腔隙性脑梗塞。

肾脏:长期持续高血压→肾小球内囊压力↑→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肾功能衰竭。

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

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症状:大多数起病缓慢、渐进,无特殊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可自行缓解。

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1/5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体征:体格检查听诊时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个别在颈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3)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

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有效降压治疗,预后很差,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特征。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继发于严重肾动脉狭窄。

三、课堂练习
1.高血压:
2.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那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五、布置作业
1.高血压常见死因有、、。

2.高血压可分为、、三个时期。

3.高血压主要引起全身大、中动脉硬化。

( )
4.高血压主要累及病人的细小动脉。

( )
5.高血压心脏的主要改变是: ( )
A.心肌间质有肉芽肿形成B.心肌有梗死灶
C.左心室有疤痕形成
D.左心室心肌肥大,心室壁增厚,心脏缩小
六、板书
第二节高血压
高血压概念国际上统一的血压标准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一)病因遗传和环境因素
二)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
三、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
七、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