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一)语言积累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长歌当.(dàng当作)哭桀骜.(ào不顺从) 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血B.立仆.(pū倒下)惩创.(chuāng创伤)殒.(yǔn死亡)身不恤C.尸骸.(hái 尸骨)攒.射(zuán 聚拢)菲.薄(fěi 微薄)D.租赁.(lìn 租借)抹.杀(mǒ勾掉)桀骜.(ào 不顺从)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寥落暗然永葆生机洋洋洒洒B.屠戳菲薄毛骨悚然广有羽翼C.俳徊编辑默无声息惊心动魄D.蹂躏噩耗焦躁不安拖沓累赘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A.奋然黯然欣然毅然 B.毅然黯然欣然奋然C.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D.欣然奋然毅然黯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不会画,你偏叫我画,这不是赶旱鸭子上架......吗?B.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看着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决心做个悬壶济世....的企业家,援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学堂。
D.做学问需要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生被这位老学者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C.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D.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二)点击课堂6.鲁迅先生为在“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刘和珍等青年写下了这篇纪念性的文章,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7.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怎样的?8.作者在描写刘和珍时,始终重复着这样几句话:“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等;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9.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的含义?10.如何理解文中引用陶潜《挽歌》中的诗句?三)选段在线(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1.划线句子“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指哪些人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2.“我懂得哀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缘由”是指什么?13.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段文字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14.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中心思想。
四)延伸拓展生的悲哀刘再复林岗阿Q作为一个小说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自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
可是故事的全部意味决不仅仅娱乐消遣的。
这个虚构人物悲惨的命运集合了我们民族那种阿Q式的对待生存挑战的态度和方式(当然也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不过可能在汉民族身上阿Q的“根”特别深)。
通过阿Q这个形象的概括与放大,千百年来习惯成自然的文化心理习性突然以可笑的文学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习惯成自然的精神胜利法的荒谬性。
除了《阿Q 正传》,在中国还有大量的民谚、俗语、笑话、史实、文学作品,反映出终生的阿Q相——生的悲哀。
不过,新文化运动之前,由于对国民性格没有深刻而彻底的反思,人们一般以欣赏、赞叹、取乐的态度对待阿Q式的人生,几乎没有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反而以为在这一切实际上和幼稚的做法里寓含了什么了不起、轻易不示人的“秘法”。
中国人生中的“阿Q阴影”,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心想实现某个目标但有无能力去实现,或即使努力了仍无法达到时,就极力辩解说那个目标没有价值,用否认目标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依然羡慕那个目标,依然与那个目标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认同。
潜在的认可与表面的否认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就表现地非常不协调,内心分裂。
不能忠实于自己而对待一个客观事件,经常需要自己欺骗自己,这是人生可悲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欲望受到打击的时候又极力从自身一方找理由,否认受到打击,否认失败。
两者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多从否认对象的价值入手,后者多从肯定自身的充足理由入手。
但是实质都一样,致力于自欺欺人。
这种“阿Q阴影”,充分表现了否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导致了主观与客观的紊乱。
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是的一种精神现象,而且(准确地说),它也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的认定,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所有判断只取决于自己内心同自己达成的契约,根本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客观性。
外部约束力对那种自我契约是无能为力的,任何对自我的行动、打击、一句话利与不利的刺激,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自我心象的幻形,根本不是什么刺激。
就是说,主观与客观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供检验的关系,客观的东西移入主观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判断是没有客观性的。
比如,阿Q 明明挨了闲人的揍,五六个响头撞得墙上还发出声来,但阿Q至死不肯承认失败,恰恰相反,他认为胜利却在他一边。
这反映出阿Q意识深处的思路,客观性的刺激由于只有幻象或虚拟的意义,因此它就完全掌握在自我手里,自我想怎样构成这个幻象就怎样构成这个幻象,被构成的幻象就转化成客观性的刺激,幻象代替了刺激。
但实际上客观性的刺激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用一个可使自我感到满足的幻象代替罢了。
阿Q的失败依然存在,改变不了,只不过他自己并不觉得,相反韧带能够自己是胜利者罢了。
正因为这种阿Q式的宇宙观、人生观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独立的、特殊的论点,根本否认主观的受客观的约束与检验,客观对主观的意义被贬到无限小,所以它才能顺理成章形成对待外来刺激的“妙法”;改变了内心中自己同自己达成的契约,改变世界在自我内心中的形象就等于改变了世界。
精神胜利法通俗地讲就是神话式的用幻想、一相情愿的畅想去改造世界的方法。
因此,那种于事无补的幼稚的自我满足在这种宇宙观、人生观那里就可以看成是真实的自我对周围世界的胜利。
世界没有独立的实在,实在是由名去名它的,因为人名了它,他才看起来是实在,于是改变了它的名,就是改变了实在,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全部诀窍。
(选自刘再复林岗著《研究者丛书·传统与中国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有删节)15、在文中作者认为阿Q故事的全部的意味是:(不超过35字)16、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出中国人一生中的“阿Q阴影”的表现及异同点。
17、阅读第三自然节,解释“精神胜利法”的含义。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有:A、“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只存在于中国汉民族身上。
B、阿Q这个形象的概括与放大,使我们意识到了习惯成自然的精神胜利法的荒谬性。
C、精神胜利法者认为主观不受客观的约束与检验。
D、精神胜利法者以自我构成的幻象代替客观性的刺激。
E、改变了事物的名就改变了事物的实在,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全部诀窍。
五)欣赏顿悟生命的路鲁迅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 (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你应该小心些。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随感录六十六)点评:生命的路是什么?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让我们感受的鲁迅先生的进步、乐观的精神。
六)探究性学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有关“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反动文人污蔑学生运动的情况、鲁迅和其他作家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作一些归类、分析,拟出发言提纲,与同学交流、讨论。
想想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理解,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点心得体会。
网络学习刘和珍的生平事迹/storm/hero/herodetils.asp?heroname《“三·一八”惨案发生》/today_t.asp?ID=1036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today/display.asp?news_id=22722《中国知识分子对“三·一八”事件的反映》/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91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book/s11/1879.htm9 记念刘和珍君一、1.C 2.D 3.B 4.C 5.C二、6.贯穿全文的感情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和愤。
既有对爱国青年的深深悼念之情,更有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愤恨。
7.作者在这里涉及到三类人:(1)爱国青年,如刘和珍、杨德群等,进而扩大到所有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颂扬他们的奉献和勇毅,告诫他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鼓励他们奋勇而前行。
(2)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