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二章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照搬明治宪法,采纳传统的实权君主制,强调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有限的地方民主:
省谘议局决定地方政策、预算决算、税务、规章,答复督抚咨询。
资政院相当于中央代议机构,决定国家预算决算、税务债务、法典制定和 修改,选举+钦定 1909年江苏会长张謇建立国会请愿代表团,开始认识到税的重要,建议不 纳税主义,要求早开国会。 建立“亲贵内阁”,继续排汉,政府和社会严重对立。 湖广铁路借款协定损害地方利益,保路集团反对铁路国有化和中央化,保 护中国主权。
(2)改良立宪的尝试 1898年光绪百日维新,涉及教育、财政、官制、军队改革,取消 满族特殊待遇,通过100多条法令。 戊戌变法触动了满族权贵,改良失败。中国立宪遭遇第一次重大 挫折 。 慈禧和保守派被迫改革,但立宪动力不够,步伐迟缓,最终导致 革命。 迫于形式也先后公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十九信条》(1911年)
“二次革命”:宋教仁命案导致国民党江西江苏讨袁,但很快遭到 镇压。制度运行要求基本共识与合作;国袁破裂,面临宪法危机。
3、1913年《天坛宪草》 仓促颁布“天坛宪 草”,摧毁国会,解 散国民党并取消议员 资格,国袁合作完全 破裂。
1913年匆忙通过《大 总统选举法》,颁布 两天后首次“总统大 选”。围困议员,直 到“选”出“大总统”
为什么清末的改良立宪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遭遇阻碍; 异族统治存有戒心、缺乏自信,试图通过国家机器压制改革,致 使错过改革良机; 中国政治制度的悲哀:命运完全取决于统治者,任由其葬送公共 利益。
2、中华民国时期的立宪 1.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宋教仁起草
有国会,但重要立法要各州全体同意:无执法机构、法院: 无税收等。导致邦联软弱,无法偿还老兵兵饷和战争债务 1.各州经济利益导致贸易战争升级2.债权人利益受到州议会的威胁。 推动新宪法的四大利益集团公债持有人,货币,制造业,贸易与航远。
小州和大州之间
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 制宪会议动因主要为经济原因:
日本1860年面临美国挑战,迅速崛起: 1868年明治维新,相当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1889年明治宪法,奠定了富强的政治基础。 1894年甲午战争震撼中国 宣布洋务运动失败,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制度。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呼吁制度改革。 1904年日俄战争 立宪者造势:日本战胜俄罗斯,立宪小国战胜专制大国。 康梁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
启蒙思想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发展 (一)英国宪法的发展 发展主要表现4个方面: 1.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 2.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确立 3.政党制开始兴起 4.1972年英国引入《欧洲共同体 法》、《欧洲人权公约》。1998 年《人权法案》生效后立即被赋 予了宪法意义
(二)美国宪法的发展
27条宪法修正案的构成
制宪会议关键的是利益调和
参众两院的代表设置
通过五分之三条款解决
(三)法国宪法
1.斗争激烈、过程复杂
法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791年宪法、 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和1799年宪法
2.法国宪法独具特色
人民主权原则 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共和制原则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无数次的国民参政会 会议上,和张奚若、罗隆基、周炳琳一道,成 为蒋介石最害怕的参政员。 与王世杰合著《比较宪法》,独著的《中国政 府与政治》(英文版)、《战后世界之改造》、 《政治与政治学》。
钱端升
毛泽东、刘少奇南北两地紧张工作 中共中央成立了宪法起草小组, 毛泽东对宪法的制定格外重视,亲自领导宪法起 草小组。1953年12月24日晚,乘专列到 杭州西湖。于1954年2月中旬拟出了宪法草案的 初稿。 刘少奇2月28日、3月1日两次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上通过了宪法草案 初稿。讨论、修改工作两地进行,3月9日结束。 杭州方面,毛泽东主持起草小组一次次修改;北 京城里,刘少奇召集中央有关人员一次次讨论。 北京讨论,杭州修改,几经往返。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 草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 毛泽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任选举法 起草委员会主席。 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 吕淑湘、叶圣陶为语文顾问
先后赴早稻田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巴黎大游学 ,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法制经济部主任 、1922年后历任省议会议员、湘军总司令部秘 书长、江西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和国民党江西省 党部执行。1945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1945 年7月--1949年8月)、主要著作有《国际法 大纲》、《现代国际法问题》等。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通过共同 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基本政策
注意:此时为什么要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没有成立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
《十九信条》(1911年)
武昌起义,清政府被迫成立责任内阁,草拟《十九信条》, 实质性限制皇权,转向君主立宪。迫不得已的让步,为时太晚, 民心尽失;一旦失去正当性,任何政府都难以维持生存。
“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第3条)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第16条) 国会议决预算(第12条)。 资政院议决宪法、皇帝颁布(第5条)。 国会修改宪法(第6条),国会选举总理,皇帝任命(第8条)。
宋教仁(1882-1913年),宪政之父,湖南桃源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遗嘱有三: 第一,以书籍赠南京图书馆;第二,请故人抚恤其家, 善待其母;第三,嘱同志勿生悲观,宜奋力国事,复 兴民族。
2.1912年《临时约法》 因人立法: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匆忙 通过,希望制约袁世凯,制度设计基本合 理。 确立民主共和原则,结合三权分立和责任 内阁制,通过议会/内阁约束总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生效的临时性宪法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发展 (三)法国宪法的发展 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的斗争中发展
(四)德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德国在革命期间起草了一部宪法 1919年魏玛宪法及其特征 对私有财产权限制
1949年《德国基本法》,继承了魏玛宪法的基本精神,建立了联邦 制的国家制度、三权分立、民主制、法治和社会福利国家等原则
北洋军阀派系及分布 直系军阀 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 皖系军阀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 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 贵﹑傅良佐﹑倪嗣冲 奉系军阀 奉天、黑龙江、吉林 张作期约法》 孙中山三序理论:从训政到宪政 军政:军法之治,用武力扫除宪政障碍 训政:约法之治,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教导人 民行使民主权利。 任何县完成训政并举行选举,成为自治县; 省内全部县完成训政,进入宪政初级阶段,选举省长。 宪政:宪法之治,半数以上省开始宪政,国民政府 应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制宪
(五)苏联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924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宪法》 1991年苏联解体,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 家富强服务,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一、旧中国的宪法起源与发展 1、起源的背景——清庭的预备立宪(1895-1911) (1) 迟到的觉醒:落后的不只是技术和经济,真正落后的是制度 “大国崛起”的 大道行思 :大国之谜、之惑、之略、之思。
12、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宪法”至今 在台湾依然有效。 制宪国大(国民大会)通过,国共合作最终失败,未能 通过谈判妥协产生制度。国大代表85%国民党员,共产 党和民盟没有参加,没有吸收党外意见,宪法沦为一党 专制工具。 抗战结束,趋向责任内阁制;1946年政协提出12项修 改原则,要求实行联邦主义和三权分立,偏离五权宪法 基本精神。 “国民党宪法”:强化了立法院和联邦制。 历时41年(1908-1949),其间宪法性文件变 动频繁,立宪随意,宪法成为权力更替的表现
8000多人参加了讨论,修改意见共计590 0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了6次会议,逐章 逐条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草案)》的修正稿。
11、《五五宪草》(1936年) 性质:一党操作的产物,根据中执委五项原则修改而成, 突显行政权,缩减立法权。 孙科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矛盾的总纲:“三民主义共和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一党主张凌驾一国:北伐成功,国民党成为执政 党,将本党学说自封为国家正统,通过宪法加以确认, 体现教条主义传统。 区分政权和治权:人民在地方上直接控制政府,中央由 政府代行“治权”。
序言,7个条文,27个修正案 内容:有限政府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和州分权 原则及文官控制军队原则
3.美国宪法起源三个阶段
1776年独立革命胜利后,13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 1780年,制定了《邦联条例》。
Virginia 最先制定宪法并公告权利宣言,激进的民主主义 Pennsylvania自由主义; Massachusetts1780,自由主义, 历史最早
全国未全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 反革命势力猖獗,社会改革尚未开展; 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 国民经济尚未恢复; 人民群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尚低
(二)1954年《宪法》
斯大林三次提出建议 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斯大林 建议中国可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应准备宪法。 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 斯大林建议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 团到苏联出席苏共十九大。斯大林建议:“你 们可在1954年进行选举和通过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