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审判分析及反思
的丰富内容, 对于媒体来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司法实践所 提供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衍生、引发的事件与问题, 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现代
其一, 要遵守和履行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新闻行业的有关
媒体 所 拥有 的 信 息传 播 力 量、广 泛 社 会影 响 、舆 论 监 督 作 用 , 规定, 这是 解决 问 题 的关 键 。我 国 1997 年 修 订 的《刑 事 诉 讼
期 策
到严重的挑战。比如李思怡案, 事件发生后, 许多媒体并没有 意 见 , 即使 存 在 观点 和 意 见也 要 标 明是 谁 说 的 。 客 观 报 道 在
划
作出反应, 一个幼小生命竟然活活被饿死。后来, 一些论坛的 西 方 是一 门 新 闻业 务 方 面的 学 问 , 每个 记 者 都 有 这 方 面 的 训
其二, 媒介审判案件中的当事人的特殊身份也是促成媒 介审判的关键性因素, 比如张金柱案中的张金柱, 此人原为 郑州 市 公 安局 二 七 分局 局 长 、郑州 市 高 新技 术 产 业 开 发 区 公 安 分 局 政委 , 刘 涌 案件 中 的 刘涌 是 沈 阳嘉 阳 集 团 董 事 长 、和 平 区 政 协 委 员 、中 国 致 公 党 沈 阳 市 直 属 支 部 主 委 、市 人 大 代 表等。按照常理, 这些特殊身份的人往往在社会上占有强势, 结果容易造成违法者逍遥法外。但一旦有媒体的介入, 这些 特殊身份更容易激起舆论的力量, 于是舆论的螺旋开始起作 用, 最终的结果是加速了媒介审判的进程。
其三, 从媒体的行为来看, 我国媒体的行为旨在维护社 会 的公 正 、还 原事 件 的 真相 。媒 体 保证 社 会 的 公 正 是 一 个 记 者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也是我们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比如 张 金 柱 案 、刘 涌 案 、王 斌 余 案 以 及 邱 兴 华 案 等 几 乎 都 涉 及 社 会公正问题。
本期策划 ———观察思考
中国媒介审判分析及反思
文/ 付松聚 张 翅
2007 年 6 月 14 日 ,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公 布 的《关 于 加 强 人 民 法 院审 判 公 开工 作 的 若干 意 见》, 对庭 审 直 播、转 播 予 以 规 范。根据这一司法文件, 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人民法院 公 开 审 理 案 件 进 行 直 播 、转 播 , 须 经 高 级 人 民 法 院 批 准 后 才 能进行。针对此意见的出台, 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而 且争论十分激烈。其实, 细细想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这样的 文件, 说明了我国的媒介审判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司法审判 的正常程序, 也是有意识地在减少媒介审判对社会所造成的 负面影响。回顾近几年的媒介审判的例子, 自上个世纪 90 年 代的张金柱案到 2003 年的沈阳刘涌案, 再到 2005 年的王斌 余案以及 2006 年的邱兴华案和尚军案等, 媒介审判的案件 开始逐年增加, 而且持续升温, 呈集体爆发之势, 民众和法律 专业人士对媒介审判的质疑之声顿时响起, 并成为新闻传播 业 界 研 究 的 热 门 话 题 。本 文 仅 以 理 性 制 衡 观 点 和 分 析 比 较 的 研究方法来梳理这些媒介审判现象背后的玄机, 希望能在最 大程度上消除媒介审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8 年第一期
30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2008
新闻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多, 舆论的呼声开始出现, 于是也就 量减少媒介审判带来的负面效应。
慢 慢 形 成 了 媒 体 对 司 法 的 监 督 问 题 。我 国 媒 体 和 司 法 的 关 系
消除或降低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
年 第
干 部 搞 不正 当 关 系”等 等 来 吸引 受 众 的眼 球 。 如 果 由 于 这 些 报 道 的 通 知》要 求 :“ 不 得 超 逾 司 法 程 序 , 不 得 违 反 事 实 和 法
一
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媒介审判, 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介 律, 不得擅自对案件定性。”
期
失 语 。所 谓 媒 介 失 语 就 是 媒 体 在 面 对 公 共 性 事 件 发 生 时 无 为
帖子引起了网民的注意, 网络舆论顿时掀起了巨大的风暴, 练,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上是个空白。即使有这方面
—
观
最后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犯罪者最终得到了法律的惩治。 的研究, 也是理论性的探讨而已。加强记者客观方面的报道
察
其次, 媒介审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 更为主 是当务之急, 我国新闻界必须放下对客观报道的偏见, 以务
其五, 从媒体和司法的关系来看,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里, 一些政府官员和司法部门习惯了将媒体当作自己的 传声筒, 而忽视或排斥新闻传播中由民众向社会和政府的逆 向渠道。媒体和司法的关系似乎是井水犯不着河水, 给人的 感 觉 是 穿着 一 条 裤子 走 路 、共用 一 个 鼻孔 出 气 。 随 着 我 国 民 主化进程的加快, 公民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 人们得到的
其三, 加强记者的职业伦理道德建设。博特方格理论告
道 , 回 应 了公 众 对 司法 改 革 的呼 声 、要 求和 愿 望 , 推 动 了 司 法 诉 我 们 , 作 为 一 个 记 者 , 有 什 么 责 任 、对 谁 负 责 、反 映 什 么 样
其一, 从审判案件本身分析, 事件具有典型的公众性, 媒 体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性和公益性有关, 并受公共性 和公益性的制约, 这是形成媒体审判的前提, 才能形成公众 关注的焦点, 这一点中国与西方的媒介审判有很大的差别。 在我国, 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媒体活动受宣传目 标和公共性制约的程度最高, 因此, 我国传媒必须以追求社 会 效 益 为 第 一 己 任 。比 如 孙 志 刚 事 件 引 发 了 中 国 新 政 策 的 出 台, 致使中国以救济制度代替了收容制度, 促进了中国法治 的进步, 也是个典型的媒介审判的事例。
也使得司法机关无法忽视媒体的作用。”
法》规 定 :“未经 人 民 法院 审 判 , 任何 人 不 得确 定 为 有 罪 。 ”这
三 、媒 介 审 判 的 社 会 效 果 探 究
是 记 者 报 道 法 制 新 闻 首 先 要 考 虑 的 问 题 之 一 。除 了 遵 守 法 律
媒 介 审 判 作 为 一 种 传 播 现 象 , 就 其 传 播 效 果 来 看 , 主 要 的硬性规定, 还应关注我国新闻行业内部的规定。比如, 1996
2001 年的 蒋 艳 萍案 件 中 , 记 者 不 惜 采 用“ 煽 情 ”的 炒 作 报 道 , 定 性 、定 罪和 案 情 的报 道 ; 公 开审 理 案 件的 报 道 , 应 符 合 司 法
把 蒋 艳 萍描 绘 为 “财色 双 送 ”、“肉体 炸 弹 ”、“与 40 多 个 厅 级 程 序 。”2005 年 中 宣 部 和 中 央 政 法 委《关 于 加 强 和 改 进 案 件
审判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它不仅严重干扰了司法的公 道。”全国 记 协 1991 年 制 定 的《中 国 新 闻工 作 者 职业 道 德 准
31
正和 进 程, 同 时 也 折射 出 媒 体的 伦 理 道德 的 丧 失 。 比 如 , 在 则》规 定 :“对于 司 法 部门 审 理 的案 件 不 得在 法 庭 判 决 之 前 作
其二, 遵循新闻规律, 讲究客观报道。客观报道在西方视
的表现。媒介失语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司法的天平可能 为新闻报道之圭臬, 对防范媒介审判很有益处。我国目前大
由于我国司法的不健全而存在的漏洞失去平衡, 那么, 法律 部分媒介审判的例子就是记者没有遵循新闻规律, 没有讲究
本
所带来的社会公平正义将荡然无存, 记者的伦理道德将会受 客观报道。客观报道就是用事实说话, 不要轻易发表观点和
探 究这 种 传 播现 象 所 带来 的 社 会效 果 如 何。 针 对 媒 介 审 判 , 年 初 中 宣 部 、司 法 等 部 门 发 布 的《关 于 进 一 步 搞 好 法 制 新 闻
我 们要 以 辩 证的 观 点 来看 待 。首 先, 必 须 认 识 到 中 国 的 媒 介 宣 传 的 意 见》 规 定 :“ 不 对 正 在 审 理 的 案 件 作 有 倾 向 性 的 报
正如 大 法官 肖 扬 所说 :“从 现 代社 会 的 组织 构 架 来 看 , 司 法 与 手: 一 是 从 法律 角 度 来说 , 如 何 完善 法 律 体制 的 问 题 , 这 是 法
媒体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司法过程所蕴含或展示 律界 的 专 业人 士 所 要做 的 ; 二 是从 新 闻 传 播 的 角 度 来 为 记 者
一 、中 国 媒 介 审 判 的 争 议 “媒介审判( trial by m e dia) ”一词是舶来品。西方学者认 为 ,“ 媒 介 审 判 ”也 叫“ 报 刊 裁 判 ”( trial byn e w s pape r) , 是 一 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 义上的裁判。从理论上来讲, 媒介审判在以英美法系为主的 国家更容易形成。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法制以判例法为主, 法庭审判实行审判陪审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 如果 媒介在审判前对案件或当事人已作过多的渲染, 就会影响陪 审团的投票乃至判决的公正。 在中 国 ,“媒介 审 判 ”到底 存 在 与否 存 在 较大 的 争 论 。 一 种观点认为中国不存在媒介审判的土壤即陪审员制度, 对法 院的审判结果仅有专业人士法官决定,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 国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 媒 体 作 为 政 府 的“ 喉 舌 ”, 有 必 要 对 法 院 的 判 定 结 果 保 持 一 致 。另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中 国 在 理 论 上 不 存 在 媒介审判,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事实上的媒体审判。其表现形 式是以媒体为载体, 幕后是代表民意的舆论力量和来自于上 级法院和其它公权机关的权力的合力在起作用, 而且舆论力 量对司法部门不起直接干扰作用, 往往是舆论力量直接作用 于上级法院和其它公权机关的权力, 然后自上而下对司法部 门施加压力和发出命令, 并以此来影响或干扰司法的进程。 笔者个人更赞成后者的观点。一位美国学者认为: 中国的媒 介审判基本模式是媒介影响领导, 领导影响法院。此说很有 见地。 二 、中 国 媒 介 审 判 形 成 的 特 色 随着媒介审判案件的增多, 我国的媒介审判逐渐形成自 己的特色, 这与西方的媒介审判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