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湖南商学院论文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内容摘要] 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为防范和揭露错误与弊端,逐步形成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自产生以来,就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随着人类步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如对风险管理强调不够,并且接连的知名大企业的丑闻连续暴光案,也给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将目光聚焦在风险管理上。

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登上了公司治理的舞台。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风险防范[ABSTRACT] Since the internal control mode comes into being,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this mode has not been used in practice perfectly since its birth. As the global economy changes greatly in the 21st century,enterprises contact more closely with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limit of internal contro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a series of cases of fraud in the well-known enterprise revealed,it brings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o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fields. All these force us to focus on risk-oriented internal control approach again and continue to do research on this to improve it.[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Risk, Risk Prevention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一)选题背景1995年曾显赫一时的巴林银行在3月6日这一天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安然公司申请破产;2005年伊利董事被拘捕;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加剧的形势下申请破产;同年,曾位列《福布斯》杂志的全球2000大跨国企业名单第18位的美国国际集团被除名;这一系列的事件强烈的冲击着全球的经济。

从国内市场来看,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当即停牌破产;2011年温州、广州、浙江、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2012年中小企业仍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这一系列的事件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市场,对企业海外上市以及参与到资本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生存是前提,获利是终极目标,发展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这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最终实现获利,就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说过,“管理企业就好比驾驶一辆车,车速越快,越需要好的控制系统”。

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控制系统对一个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二)选题意义伴随着我国企业较快的增长和迅猛发展,各种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在遭遇百年罕见的国际经融危机的背景下,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所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效,甚至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

正如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长、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指出,尽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不一定就可以完全杜绝类似案例的发生,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

企业只有建立和有效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夯实内部管理基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国际资本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

面对国际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我国企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部控制,构筑“安全网”和“防火墙”,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1.内部控制牵制阶段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

在当时极为简单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经手钱财的人用各种标志来记录财务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以防其丢失和挪用。

到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在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为标志,内部牵制制度渐趋成熟。

它的主要内容是账目间的相互核对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岗位分离。

18世纪产业革命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公司制企业开始出现,特别是公司内部稽核制度因收效显著而为各大企业纷纷效仿。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而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制度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针对的主要是钱、账、物等会计事项,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34年美国发布的《证券交易法》规定: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审计准则公告》中,重新并且更加明确的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定义,指出: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以及随后到来的滞胀促使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下很难确切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且后者对前者其实有很大的影响,无法在审计是完全忽略。

于是,1988年美国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并规定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这个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订。

这一报告已经成为了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

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对内部控制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可以用12个字概括,那就是“一个定义、三个目标、五个要素”。

“一个定义”指“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行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个目标”包括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五个要素”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5.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2004年9月,COSO在借鉴以往有关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塞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财务报告方面的具体要求,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这一显著变化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1.《会计法》有关内部会计监督的规定1999年颁布的新《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会计法》第27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这是我过对内部控制的最高法律规范。

但因为是《会计法》,规范的内容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没有涉及全部内部控制的内容。

2.审计署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2004年,为了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测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并规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该准则共24条,主要规定了内部控制测评的程序与方法。

3.银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2004年8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第25次主席会议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本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

2007年7月2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4.保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早在1999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就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于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控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公司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2006年1月10日,保监会颁布《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旨在通过加强并规范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最终推动寿险公司完善内部控制。

5.证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责成有关部门拟定内部控制制度,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001年1月31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促进证券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2002年12月19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提出基金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