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
——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
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
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特写的运用在影片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特写是具有强迫性的一种景别,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
在1:40秒,黑暗中,偷猎者举枪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出现了藏羚羊被击中后,痛苦得不停挣扎的特写镜头。
这一残忍画面突出并放大了藏羚羊的动作,形成了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给观众以震撼。
配合剪辑,各种景别的综合运用同样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刘栋被流沙吞没这一情节中,创作者不断交替运用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完整呈现了刘栋从拼命挣扎想要解救自己,再到他越陷越深,最终放弃抵抗,渐渐被流沙吞没的画面,充分突出了刘栋的人物形象和他不断与命运抗争所做的努力,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他的面部表情。
最后以一个远景为结尾,再次说明了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渺小。
(二)拍摄角度
在影视作品中,拍摄角度具有:(1)体现空间中的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2)强化、夸大或缩小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3)表达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创作者对被摄主体的态度的作用。
它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方面。
拍摄方向主要有正面、正侧面、斜侧面、斜侧面、背面等几个主要方向。
在1:52秒,看着藏羚羊被残忍杀害、剥皮,自己却无能为力,创作者选择拍摄强巴的正面特写,观众可以看到强巴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他被打得遍体鳞伤,由于被捆绑着,他无力拯救藏羚羊甚至是自己的命运,只能以痛苦的眼神静看藏羚羊被残忍肢解,一如他也只能静静等待自己命运的终结。
而在14:42秒,巡山队员没收了帮助偷猎者转运的不法分子的藏羚羊绒,却又只能放走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远去,巡山队员的心里很清楚,他们还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再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做着这样的不道德的事情,但他们无力改变。
这里的背面拍摄使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而观众不能直接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给观众积极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表现了他们对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实的无奈。
在拍摄高度的运用上,创作者也独具匠心。
在3:23秒,以记者尕玉为旁白,讲述了1985年以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的情况。
在拍摄藏羚羊被杀害的残骸时运用了俯摄,在画面中,体现了藏羚羊所受的威胁和压迫,渲染了压抑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气氛。
另外在15:05秒,巡山队员在不冻泉保护站与阿旺见面以及在17:05秒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时,采用了仰摄的角度,突出了巡山队作为画面主体,强调了他们的气势,突出、放大了他们的形象,压缩背景,被摄主体也比平时更加挺拔高大,表现出创作者对于巡山队员的敬仰和巡山队员们的崇高形象,以及创作者对他们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的敬佩和赞颂。
(三)构图的形式元素和结构成分
影视摄像构图是将有关被摄对象的一切因素,包括光线、色彩、线条、影调等造型因素,综合在同一画面之中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构图是指画面的形式结构,它必须要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构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突出主体形象。
(1)光线
在0:51秒,偷猎者载着被他们劫持的强巴走在猎杀藏羚羊途中的镜头里,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最强的一道光线直射在强巴的脸上,突出了强巴这一拍摄主体,也美化了强巴的形象,告诉观众强巴与和他处在同一镜头下的偷猎者的不同,即他是正义的。
同理在1:26,在一片黑暗之中,同样是光直射强巴的脸,让强巴成为镜头中光线最亮的一处,再次突出了强巴的正义形象。
在11:59秒,巡山队员驱车出发,决心将偷猎者一网打尽的情节中,车灯射出的强光照亮前方。
这个光象征着巡山队员所带去的希望,他们不惧困难,勇敢地面对未知的险境,这个光引导着观众,营造了气氛,升华了精神,使观众也为他们的伟大精神而动容。
(2)色彩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色彩是举足轻重的。
在《可可西里》中,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颜色就是红色。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
由于红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影视作品中也被广泛的利用,而本片的标题就是用红色来展现的。
不仅仅是标题,影片中红色充斥着方方面面,例如藏羚羊残骸的血令观众一次又一次触目惊心。
在从14:55秒开始阿旺与巡山队员见面时,明显可以看到阿旺的衣着与其他队员的不同——他的上衣是红色的,这里的红象征着温暖,这体现了在茫茫大漠中,阿旺给长途跋涉的队员们带来的温暖。
而在1:08:44秒,巴丁给尕玉兔子的生肉吃,红色在这里象征着希望,生兔子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尽管是生的,但能够填饱肚子。
此外在17:40秒,阿旺挥别巡山队员们的大远景镜头,阿旺站在沙漠上,而巡山队员行车在冰面上,这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也预示着阿旺将和日泰、刘栋等一些在这趟亡命之旅中丧命的巡山队员的做永远的分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
(3)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关系和明暗关系。
在影视摄像中,影响画面影调的因素主要是光线的强弱和角度的变化。
在1:28秒,一名偷猎者狙击杀死一只藏羚羊的情节中,偷猎者处在暗处,
藏羚羊则在亮处。
一方面,体现了偷猎者在暗,藏羚羊在明,藏羚羊无法防备偷猎者的攻击,多数情况下只得束手就擒这一现实。
另一方面,创作者也利用影调塑造被摄物体,更加突出了偷猎者的非正义形象。
而在第20:50秒到22:02秒,巡山队员们搬运被杀害的藏羚羊尸体,为他们埋葬,火化这一情节中,这一过程利用温暖的阳光和熊熊燃烧的火焰,形成了软调,给影片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温情,渲染了巡山队员对藏羚羊被杀的悲伤和对偷猎者残忍行径的熊熊怒火,同时映射出巡山队员人性的光辉。
在1:12:57秒,创作者也用暖调来描述两位队员终于走出暴雪,得以延续生命的情节,而紧接着却是尕玉和日泰艰难地在雪中行走的冷调画面,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反差,振奋了观众的视觉。
而在巡山队员相处,以及刘栋与女友相处的一些情节中,也多以暖调来呈现,象征着温暖。
(4)结构成分
如之前所说,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
在18:34秒,巡山队员在行进路上发现了一整片的藏羚羊残骸,而秃鹰正在啄食着尸体上的肉。
镜头将秃鹰作为画面主体,而处于后景的巡山队员显得格外渺小,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透视感,使画面呈现出多层立体的造型效果,丰富了画面结构,产生强烈的生活真实感,更加突出了面对这一切却无所适从的巡山队员的无力感,体现了他们的势单力薄。
而在1:14:57秒,当尕玉和日泰终于找到了偷猎头目的栖身之地,却被无数偷猎分子举枪包围时,偷猎分子是画面中的前景,突出作为主体的尕玉和日泰,表面上是体现了此时敌我悬殊的情形,但从深层含义中也突出了尕玉和日泰所代表的正义形象的高大以及捕猎者作为非正义形象虽然人数众多却十分渺小,形成强烈对比,使他们之间形成相互关系,加强了画面效果的真实性,推动了之后日泰之死的情节发展。
在《可可西里》中值得分析的画面远远不止文章中的这些。
《可可西里》中摄像艺术造型元素值得我们这些相关专业学生分析、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