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经典故事资料链接

红色经典故事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的日子。

红井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挑水的人叫杨家兴。

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

“池塘里。

”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

“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

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

”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

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

”“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

”毛泽东动情地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

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

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

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

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

红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桥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

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

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

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

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

”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

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

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

”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

”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谢大娘家的“天窗”谢大娘住在叶坪村的北端,左邻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谢家祠,也是当年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驻地。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人就居住在谢大娘家的二层楼上。

一天晌午,毛泽东外出归来,看见谢大娘在房间里纳鞋。

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

毛泽东连忙走过去,笑呵呵地说:“大娘,让我来。

”说话间,就把针和线连上了。

毛泽东来到房间内看了看,问道:“房子光线不够,为什么不多开个窗呢?”大娘摇了摇头说:“房子后长了棵大树,即使窗子开得再多,也被它遮光了。

”毛泽东听谢大娘一说,心里不由暗暗自责起来,是谢大娘把采光好的房间让了出来,自己同住在一幢房内却没有及时发现。

当晚,毛泽东辗转难眠,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次日清晨,毛泽东叫警卫员拿来锯子、铁锤等工具,将谢大娘住房的楼板撬开了一平方米大小的方孔,用木锯将楼板锯成一个个栅栏状,再用铁钉固定,做成了一个平躺式的“窗口”,同时将房顶上泥瓦换成了玻璃瓦。

不一会儿,暖暖的阳光从玻璃瓦透过天窗照进了房间。

谢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连连称谢。

至今这扇奇特的“窗户”,依然还保留在谢大娘的房内,不仅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探究当年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的“窗口”。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1931年9月2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永丰迁驻瑞金叶坪村。

叶坪的区、乡干部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动员群众让出空房,组织村民整治村周环境,清扫垃圾,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村子北头的谢老汉,早就与老伴商量好了,将楼上光线好又通风的房间都让了出来,自己搬到楼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块住。

收拾停当后,见村干部领着个高个、面容和善的红军向他走来,一进屋村干部就向他介绍,这就是以前常听大名却未见着的毛泽东,安排住在你们家。

谈话间毛泽东很随和地登上二楼,看见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感激说:“老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谢老汉一听,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弃就好!委屈你啦。

”毛泽东呵呵地笑了一阵,之后又问:“你们住哪呢?”老谢回答说:“就在楼下。

”毛泽东笑着继续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您老可不要客气哦。

”谢老汉听了毛泽东这些亲切的话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住下后,与同住在这里的苏区中央局委员们一起开始着手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

谢老汉见毛泽东一天到晚都是忙这忙那,自己孙儿很不懂事,每天不分早晚,有事没事总要哭闹一番,影响毛泽东手头工作,很过意不去,总想找个机会搬出去。

于是,找到村干部,要求搬到别的地方住。

村干部也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帮助他很快联系了其他的房子。

老谢从村干部家回来后,想到能早一天搬开就可以早一天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于是出门邀了几个邻居来帮忙,抬的抬,打包的打包,急着要搬走。

不一会儿,搬动杂物的声音还是惊动了毛泽东。

毛泽东满脸笑容走下楼来,问老谢:“你这是干嘛呢?”老谢只好将几个孙子吵闹要搬家的事告诉毛泽东。

听说老谢要搬家,毛泽东的笑容从脸上消失了。

当即批评村干部,严肃地说:“这个房子本来就是老谢的,如果现在让老谢搬走,我们就反客为主了,就损害了老谢的利益。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群众是我们的手脚,如果离开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寸步难行,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

”村干部听了毛泽东的话,羞愧地点了点头。

毛泽东招呼大家把老谢家的东西重又搬了回去。

随后上前握住老谢的手说:“我是你的房客,房东要走了,我还不知情,我有责任,咱们还是要同在一个屋檐下。

”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使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

我不能例外我不能例外1934年春,中央苏区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加剧,为了补充实力,各地猛烈开展了扩红运动,红军队伍的扩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粮食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为支援前方红军,临时中央政府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

毛泽东带头提出每天节约二两米。

毛泽东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再加上吃不饱饭,经常感到头晕眼花,身体越来越虚弱。

警卫员吴吉清目睹毛泽东日渐消瘦的身体,心痛地劝道:“主席,你节约了几天就行啦!你的身体那受得了呀!”“不,决不能让前线战士饿着肚子去打仗,我们在后方挺一挺就过去了。

”毛泽东不顾小吴的劝说。

有一天午餐,小吴瞒着主席偷偷向伙房多要了一蒲包饭,毛泽东发现后,要求小吴送回伙房。

小吴说:“主席,饭都拿来了,你就吃吧!下次,我不多拿就是了。

”“不行,我是党的干部,应该带头执行,我不能例外。

”小吴知道毛泽东的脾气,只好极不情愿地把饭送回了伙房。

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广大群众也自动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从而节约了大量粮食支援红军,保证了前方军粮的供给。

此外,临时中央政府在动员节约粮食支援前线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种粮种菜。

毛泽东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在沙洲坝元太屋后的黄土岗上整畦种菜。

有一天,毛泽东又起早来到他开垦的那块菜地。

恰巧遇到正在晨练的赤卫队。

看到主席埋头锄草,汗水湿透了衣衫,平常白天忙于调查,夜里又要整理材料,常常通宵达旦,纷纷劝说:“毛主席,你工作那么忙,这地还是由我们来种吧!”毛泽东听了,向他们挥了挥手说:“谢谢你们啊!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能例外。

”说完,又干了起来,直到把地锄完,才回去。

“我不能例外。

”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水缸的秘密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