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计划类别:创新条件建设计划-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名称:“临床实验诊断研究中心”建设技术领域:临床医学(卫生领域)申报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共建单位:申报单位地址:南通市西寺路20号邮编:226001共建单位地址:邮编:项目负责人:鞠少卿电话:85052103项目联系人:徐水珠电话:85052297主管部门:南通市科技局申报日期:2015年6月25日南通市科学技术局二〇一五年制一、项目组建的意义与必要性据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球发病率的五分之一,死亡率高于全球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现大多在中晚期。

随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急剧增加,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和临床个体化治疗药物基因检测等的探索成为实现国家人口生命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结直肠癌和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这些肿瘤发展过程甚至早期阶段可检测出一些游离循环核酸分子,因此,筛选与结直肠癌和胃癌诊断、病情检测、预后相关的游离循环核酸分子,进行这些分子的标准化生物学检测和肿瘤的个体化诊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建立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上述恶性肿瘤诊治临床应用性技术研究势在必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是苏中地区的医疗保健中心。

检验科是首批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科教兴卫工程”实验诊断学重点学科、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南通市医疗卫生领域科研重点建设专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江苏省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检验中心之一。

学科带头人鞠少卿教授是全国临床免疫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检验学会分子诊断学组组长、国内知名肿瘤分子诊断方面的检验专家。

科室总体水平在江苏领先,在国内知名,在游离DNA检测方面,首次提出基于ALU的分支DNA技术检测血游离循环核酸含量的方面并用于多种实体肿瘤、血液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独具特色;检验科所属参考实验室主要进行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于2013年6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并于2015年1月通过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评审,成为JCTLM认可的医学参考实验室,提供了检验科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后,可借助现有临床及科研基础,充分利用检验科的设施及人员优势,发挥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全市检验的临床及科研力量,协同攻关,这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效率、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将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技术及时辐射到各级医院,可以更好地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

二、项目实施基础1、项目承担单位和共建单位基本情况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苏中地区的医疗保健中心、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466平方米,开放床位2016张。

拥有34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18个研究室、实验室。

2014年总诊疗人次167.28万,出院病人78319人次,手术35039台次。

现有职工2800余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208人。

医院共有18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与日本国半田市市立半田病院、德岛大学医学部及韩国釜山康安医院缔结为友好关系;同时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界保持着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创建于1927年,是南通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2年成为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5年成为南通市医疗卫生领域科研重点建设专科,2007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科教兴卫工程”实验诊断学重点学科,2009年成立检验医学研究所,2010年“医学检验专业”成为南通大学省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

检验科参考实验室于2013年6月正式获得CNAS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并于2015年1月通过JCTLM评审,成为JCTLM认可的国际医学参考实验室。

本学科将临床和基础研究合理组合,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江苏省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检验医学中心之一。

现有仪器设备资产约3500万元人民币,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有45台(套)。

目前开展临床生化、血液、体液、免疫、微生物及基因诊断等常规项目500多项。

科室医疗范围覆盖苏南、苏北及邻省部分地区,总体水平在江苏领先,在国内知名,其中游离循环核酸检测和参考实验室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室现有医技护人员57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27名,博士3名,硕士22名,肩负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多项工作。

此外,具备本项目得以实施的仪器及所需的实验条件。

现有涉及本课题设备主要包括:BD流式细胞分选检测系统,Roche Light Cycler及ABI 7500定量PCR扩增仪、Bio-Rad核酸扩增仪、Allegra TM 64R 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核酸蛋白定量仪、Thermo成像系统;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核酸纯化仪、Bio-Rad Model 550酶标仪、Bio-Rad免疫印迹及双向电泳系统等仪器等。

专职研究人员7人,与美国Wake Forest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长期建立协作关系。

学科带头人鞠少卿教授是全国临床免疫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检验学会分子诊断学组组长、国内知名肿瘤分子诊断方面的检验专家、肿瘤学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共获国家“863”计划资助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项,及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创新团队等省市基金项目多项,共计2000多万元。

2、现有研发基础条件、研发投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研发条件、明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是江苏省首批医学重点专科。

学科带头人鞠少卿教授是全国临床免疫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检验学会分子诊断学组组长、国内知名肿瘤分子诊断方面的检验专家、肿瘤学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带领团体长期从事肿瘤分子诊断方面的研究。

在游离循环核酸的检测和机制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术带头人王惠民主任技师是CNAS医学实验室技术评审专家,兼任第六届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等职。

在参考实验室与参考方法的建立方面独具特色。

主持起草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的编写。

获得国家863课题子课题3项、国家质检总局子课题1项。

发表SCI和中华论文数十篇。

学术带头人丛辉副教授是南通市第四期“226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兼任南通医学会检验分会秘书、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微生物与免疫学组成员。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特约审稿人。

主要从事分子诊断技术、微流控电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面研究。

近五年来发表各级各类文章15余篇。

在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本项目得以实施的各项仪器及所需的实验条件。

基础研究方面的仪器设备包括:细胞培养设备(CO2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BD流式细胞分选检测系统,Roche Light Cycler及ABI 7500定量PCR扩增仪、Bio-Rad 核酸扩增仪、Allegra TM 64R 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核酸蛋白定量仪、Thermo 成像系统;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核酸纯化仪、Bio-Rad Model 550酶标仪、Bio-Rad免疫印迹及双向电泳系统等仪器。

临床检测所需重要设备包括:贝克曼Unicel DXI-800化学发光仪、Vitros 干化学分析仪2台、SYSMEX UF100尿沉渣分析仪、Axsym化学发光分析仪2台、Abbott i2000化学发光仪2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4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CA6000自动凝血仪、Lightcycle实时PCR定量仪、Siemens 全自动生化流水线、Sysmex 全自动血液流水线、全自动过敏原测定仪、Siemens WalkAway-96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仪、BD BACTEC FX 血培养仪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共获国家“863”计划资助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项,及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创新团队等省市基金项目多项,共计2000多万元。

3、领军人才及专职研发团队情况学科带头人:鞠少卿,教授/主任技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导师。

1992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检验系,2002年在南通医学院获医学检验学硕士学位,2006年取得第二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博士学位。

现为南通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检验诊断学及免疫学硕士生导师。

现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外科综合实验室主任/检验中心副主任,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和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任全国临床免疫学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检验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检验学会分子诊断学组组长、南通市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临床检验杂志》、《医学检验与临床》常务编委;《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交通医学》等6个杂志编委;《Eur J Cell Biol》、《中国免疫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篇;副主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参编《临床分子诊断学》、《分子诊断学》、《分子诊断学实验指导》和《检验医学高级教程》等。

从事医学检验工作30年,擅长临床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中的应用。

在国内较早从事分子诊断在医学检验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

多年来对肿瘤坏死因子(TNF)成员(主要包括TNF-β、B细胞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等)与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2009年开始研究循环核酸(游离DNA、microRNA、lncRNA等)对肿瘤及相关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临床应用价值。

建立了B细胞活化因子及其受体和游离核酸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相关疾病进行了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为相关疾病诊治奠定基础。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