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金融学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一、商业银行竞争力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
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
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
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1)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评测这套方法主要依据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来衡量一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这一标准,金融业的竞争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反映利率、资本成本、信用等级的资本竞争力;反映贷款、地区资本市场、国外资本市场开发、出口信用代理和风险资本的资本效率的竞争力;反映证券市场资本化、证券市场价值等证券市场运行的竞争力;反映中央银行、银行规模、储蓄、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法律监管的金融服务效率的竞争力(2)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方法标准普尔公司等评级机构主要服务于投资者,比较侧重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CAMEL评级分析法是将资本、资产、管理、盈利、流动性五项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
新骆驼评级分析方法就是在上述五个指标的基础上加上了敏感性指标,构成了新CAMELS 评价法。
CAMELS评价体系在西方影响极大,且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很有借鉴意义。
(3)有关英国的《银行家》、《欧洲银行家》等杂志对世界大银行的排名和比较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英国《银行家》杂志关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
该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自有资本进行排名。
它既可以考查的考查项目包括:银行的自有资本、资产规模、银行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及其它综合指标。
这一排名被视为银行间最具权威的竞争力评估。
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规模上都进入了世界前50大银行的行列。
工商银行的一级资本排名进入前10位,总资产排名进入前20位,规模实力强。
但其赢利能力非常差,竞争实力排名非常靠后,在900名左右。
它的评价指标包括:一级资本、资产、资本资产比较率、利润、经营状况(4)国内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 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
再如张磊从银行内外部资源、盈利、业务以及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张福海比较了国内外银行间的资本充足率、利润、不良贷款率以及市场份额提出提升国内银行竞争力的方略。
有部分学者,如张守凤等,在建立了指标体系后,采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曾用过的模糊评价法。
此外还有,层次分析、BP神经网络、主要成分分析等方法。
总体上来说姚铮、邵勤华(2005)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缺少全面、系统的评价系统。
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不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尚未明确。
二是研究方法较多采用单项指标评价,这往往只能反映商业银行在某方面的竞争力,缺少整体性的综合评价。
三是指标选取和权重问题。
2.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因素有很多,李立新(2005)指出,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看,商业银行评级体系基本围绕CAMELS评级体系展开。
其中一些指标,如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流动性等是它的核心指标。
这些指标偏重于商业银行经营结果的评测,正符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需要。
而指标的选取应遵循,1.合理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简洁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一些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方面认为构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模型应该从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等方面展开。
其他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综合竞争力。
但是出于对潜在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十分复杂和繁琐,现实竞争力在总体竞争力中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以及本科阶段的研究能力有限,本次论文研究以现实竞争力来代替总体竞争力。
彭晓寒(2005)将商业银行的现实竞争力理论指标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商业银行竞争力,为目标层;第二层次由6个一级指标构成评价要素层,分别是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管理效率、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第三层次由28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
其中属于逆指标的有不良贷款比率、存贷比率、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成本率、资金成本率、资产费用率。
现实竞争力偏重于财务指标,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结果。
李双文(2005)指出,所谓现实竞争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实际的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是一个时间剖面的显示性指标集。
构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有:理论指导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使用可比原则、控制风险与提高竞争力相协调原则。
而对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其采用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三种分析方法相结合。
裴云兰(2007)在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综合竞争力的概念。
即对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也可以运用加权平均法,对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进行加权,其模型可以表示为: I=aC+(1一a)Y(3.9)其中,I为银行综合竞争力得分,C为银行潜在竞争力得分,Y为现实竞争力得分,a为权数。
3.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的策略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安全及稳健性不足;盈利能力低,经营效率低下;盈利渠道单一,创新业务发展缓慢。
造成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彭晓寒(2005)指出:第一,市场垄断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第二,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率过高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第三,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外部信用环境差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迟国泰、郑杏果、杨中原(2009)指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做到:( 1 ) 针对盈利能力,银行应该在以客户为中心,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改革业务流程,增强服务优势,发展自身的稳健获利能力。
( 2 )对于发展能力,银行应该加快股份制改造。
对产权安排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实现资产负债的多元化,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与资产负债能力。
( 3 )针对金融业务创新成果,银行应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研究的投入,通过业务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 4)在虚拟银行业务的发展方面,银行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从传统的柜台模式,转向以POS机、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虚拟银行,达到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
( 5 )针对人力资源质量问题,应该优化人员配置,减员增效。
强化激励机制,实施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战略。
另外,裴云兰(2007)而也提出了几条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对策:(1)利用多种资本补充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2)调整和改进发展战略(3)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综合以上,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中现实竞争力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且现实竞争力有量化的指标,能够进行精准的定量分析,加之本科阶段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取以现实竞争力代替总体竞争力的方式进行。
在指标体系的选取方面,力图克服目前研究方法的不足。
另外从评价方法角度,现有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对一些优秀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拟在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
三、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和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已经建立了评价体系,而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成熟,但是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有着十分的重要性,必定会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中来。
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研究有待于学者进一步的深化、完善,形成国内标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 Kevin Rogers . Product Mix, Bank Powers, and Complementarities at U. S. Commercial Banks .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1998(March-April):205-218[2] Adolfo Benavide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competitiveness of U.S. Versus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dvances i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2002(10):112-112[3] 靳慧慧,程如烟,徐峰.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D].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4] 贺杰关,园园.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 [M]. 当代经纪人,2005:18[5] 李文军.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 [M].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70-74[6] 李双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D]. 暨南大学:2005[7] 李立新.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之一:建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M].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8):16-20[8] 姚铮,邵勤华.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确定 [M].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60-63[9] 裴云兰.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10] 彭晓寒.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D]. 江苏大学:2005[11] 尹宗成,丁日佳. 基于财务视角的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M]. 统计应用,2008:33-35[12] 殷立青.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M].经济工作,2007(2):105—106[13] 王宇,谢禹.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J]. 商业研究,2005(12):58-61[14] 迟国泰,董贺超,杨德,刘轶芳 . 基于AHP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M]. 管理学报,2005(6):691-695[15] 黄颖君,刘激. 我国境内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M]. 现代企业教育,2007(11):71-74[16] 蔡亚蓉,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M].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26-30[17] 迟国泰,郑杏果,杨中原.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J]. 管理学报,2009(2):228—233[18] 吴念鲁.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发言摘登——吴念鲁:竞争力排名将促进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M].银行家,2009(9):60—60[19] 刘大璐,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