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溶解现象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6、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例1、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D )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水的凝固点比溶液的低例2、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冰的密度比水小,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所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缸撑裂;腌制食品的水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不易结冰。

例3、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掺入氯化钙后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可以防冻。

例4、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汤其实是溶液,溶液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7、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NaCl = Na+ + Cl-(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而像蔗糖、酒精等物质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故溶液不导电。

例5、多少种方法可以鉴别纯水和食盐水?①蒸发,有固体剩余的是食盐水②测导电性,能导电的是食盐水③测密度,密度大的是食盐水④测凝固点,凝固点低的是食盐水⑤测沸点,沸点高的是食盐水例6、湿手为什么容易触电?湿手上有自由移动的离子8、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9、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NH3.H2O);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

溶剂一般是水。

例7、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1)澄清石灰水:Ca(OH)2;(2)碘酒:I2 ;(3)医用酒精:C2H6O(4)盐酸:HCl ;(5)硫酸铜溶液:CuSO4;(6)硫酸溶液:H2SO4注意:若有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了,则原物质已消失,溶质是生成的新物质。

(7)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形成的溶液(设能充分反应):FeSO4(8)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的溶液:Ca(OH)210、溶质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不同都会导致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不同。

※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油;②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多,而在冷水中溶解的少。

这些事实都表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和温度有关。

11、气体的溶解性还随温度、压强有关。

温度越低,气体溶解越多;压强越大,溶解得越多。

例8、你能解释为何打开汽水瓶,会有许多的气泡;为何烧水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气泡出?打开汽水瓶,压强减小,气体溶解的少,所以有很多气体跑出;烧水时,温度逐渐升高,气体1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强调:温度、溶剂的量、指明溶质。

不饱和溶液○1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温饱和溶液饱和溶液○1加溶剂○2升温不饱和溶液(1)注意:这只适合于大多数物质(普通溶液)。

(2)对于石灰水而言,由于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故Ca(OH) 2 :不饱和溶液○1加溶质○2蒸发溶剂○3升温饱和溶液。

(3)其实,这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一致的。

例9、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 不变 ) (2)溶剂的质量( 不变 )(3)溶液的质量( 不变 ) (4)溶液的溶解度( 增大 )(5)溶液的饱和程度( 减小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变 )例10、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 减小 ) (2)溶剂的质量( 不变 )(3)溶液的质量( 减小 ) (4)溶液的溶解度( 减小 )(5)溶液的饱和程度( 不变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减小 )13、固体的溶解度S 定义:注意四点(缺一不可):○1一定温度下 ○2100克溶剂(通常指水)○3达到饱和状态 ④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20℃,NaCl 的溶解度为36g如:20℃,100克水中溶解36gNaCl 到达饱和状态20℃,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推算:20℃,NaCl 饱和溶液中m(溶液) :m (溶质) :m (溶剂) =136 :36 :100故在饱和状态下有: ;14、固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NaCl 的溶解度) S (g ) A○2溶解度曲线:注意坐标:温度—溶解度,平滑曲线 15、溶解度曲线 大部分物质的S 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 (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得到晶体) ○1 少数物质的S 受温度变化不大 ,如NaCl 、蔗糖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极少数物质的S 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 2 0 t t 1 t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M 点:t 1℃时A 的溶解度为60克。

○3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t 1℃时,S(A) > S(B) > S(C) ○4溶解度曲线上的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如t ℃时A 、B 的溶解度都为40克。

而且,在该温度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相等,都为28.6%。

16、混合物分离最常用的方法:过滤和结晶(1)过滤:用于不溶物和液体,或可溶物和不溶物的分离。

KCl NaCl (可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MnO 2 CaCO 3 (不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转移(2)结晶: 用于几种可溶物的分离,但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100)m( )m(S =溶剂溶质%100100%100)m( )m(⨯+=⨯=S S W 溶液溶质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如KNO 3故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之说。

例11、(1)在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 = B 物质的溶解度。

(2)在t 3℃时,将50g A 物质溶于150g 水中,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3)要从A 和B 的混合物(含有少量B )中提纯A ,应采取的措施是 降温结晶法。

(3)分馏:用于分离液体和液体17、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1)溶质的质量分数例12、(1)在100g 水中溶解20g 食盐,求溶质质量分数? W =20/(100+20)=16.7%(2)100g 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7g 的硫酸铜,若再向其中加入1g 无水硫酸铜,求溶质质量分数? W =(17+1)/(100+1)=17.8%(3)从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100g 碳酸钠溶液中取出20g 该溶液,求溶质质量分数?由溶液的均一性可知道:W =20%(2)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例13、如何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 计算:需溶质m (NaCl )= 50g ×5% =2.5 g需溶剂m (H 2O )= 50g - 2.5 g =47.5 g ,即体积为47.5 mL(2) 称量(量取):用天平称取2.5g NaCl 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47.5 mL 水也倒入烧杯中。

(3) 溶解:为加速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 全部溶解。

(4) 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

18、溶液加水稀释(浓缩蒸发溶剂):溶质质量不变。

如果是加溶质,则必须注意:溶质增加的同时,溶液质量也增加。

例14、 有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 ,密度为1.18g ·cm -3,现要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 的盐酸溶液,需要该浓盐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解:设浓盐酸的体积为 X 。

m(1)×w(1) = m(2)×w(2) , 1.18g/cm 3 * x ×37% = 50g ×5%X = 5.73 mLm (水) = 50g — 5.73 mL ×1.18g/cm 3 = 43.2 g因为:ρ(水) = 1 g/cm 3 , 故:V (水) = 43.2 mL 答:略S/g321第六章溶解现象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常用的溶剂,但溶剂并不都是水B.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只能是液体D.食盐和蔗糖在溶液里都是以分子均匀分散的2、在25℃时,向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水,不发生变化的是()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剂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3、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4、向盛有Fe、Cu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5、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在这个温度下,不可能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分数()A.25% B.20% C.30% D.26.5%6、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冒出大量气泡,喝下去后常常会打嗝,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A.随着压强的增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随着压强的减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随着压强的减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随着压强的增大、温度的降低而增大7、甲试管装有10mL的水,加入3g硫酸铁并充分搅拌后,发现试管底部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