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C)倒U形曲线关系(D)一种直线关系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ACD )。

(A)巴甫洛夫(B)乔姆斯基(C)班杜拉(D)斯金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

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

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

(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分)(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

(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

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

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

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

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

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②心理测量法:这种测量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测量的信度,即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③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

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④个案法。

掌握20世纪主要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创立的。

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

“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

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

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

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

“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其为新行为主义。

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

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即探讨引起疾病的心理因素,疾病对心理带来哪些影响等。

③咨询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④工业心理学:现代工业学把人机系统扩展为人-机-环境-社会更全面的系统。

⑤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重点掌握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①适应性运动。

②生理变化。

③无关动作停止。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掌握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b波。

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D波。

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每个周期约90分钟。

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

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

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以长达1小时。

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②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③认知观点:梦只是对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加以重新整合,使之转化为可意识到的知识。

了解催眠的基本过程:首先,催眠师是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催眠师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步,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

第三步,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

这时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

第四步,当催眠过程结束以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催眠的原理: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重点掌握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2)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①邻近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连续性原则。

④闭合原则。

⑤同域性原则。

(3)知觉适应和知觉定势:知觉定势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

(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

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

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

②相对大小。

③阴影。

④遮挡。

⑤纹理梯度。

(2)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①时间辨认。

②时间确认。

③对延续时间的估计。

④对时间的预测。

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