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摘要: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基本功;策略一、引言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1]。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
二、我国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就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近来,许多从事一线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立足潮头敢为先,转变观念,更新教法,经过探索与实践后,已生成一批好的新型课堂教学典型来,大部分教师也已积极行动起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着自己的课堂实践[2]。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
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经过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1.观念没改,角色没变。
很多教师走的还是老路子,在他们的课堂上看不到“洋思”的影子,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整节课下来教者口干舌燥,听者麻木不仁,收效甚微,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兴趣了。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问答”成了某些课堂的点缀,“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单是一个单词就从第一位同学念到最后一位同学,有的小组讨论也掩盖了许多问题……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许多教学难点,可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
3.教育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面的学生[3],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没有象“洋思”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成绩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4.情感目标不能达成。
个别教师不注意情感目标的实施,教学中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最佳时机,却丢掉这个重要机会,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
5.课堂密度不够。
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密度,我们为全体教师配备了小黑板,当时小黑板成了老师的课堂伙伴,也是“铁中”的一个亮点,如今“海中”旧的教学手段没有了,新的方法未见,课堂上现往黑板上抄题浪费了很多时间,要想学洋思,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6.教学语言不规范。
课堂上教学语言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现:我找咱班成绩最差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总是不会呢?好,你不会就坐下吧,×××你来回答吧,7.教学目标不清楚。
有些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的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盲目:这节课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们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检测。
8.学生听课前预习不够。
很多学生上课前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他们进入课堂情景就需要很长时间,导致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切记,在我们进行课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问题,学洋思,不仅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课堂模式要改变,还包括培养出一批洋思式的学生。
9.教师备课不充分。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具体表现:(1)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问法,当学生回答偏离教师设计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了;(2)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东西不能信手拈来;(3)对学生提出的课本以外的问题回答不准。
10.教学基本功欠佳。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举手投足之间看不到教师的气质,言语不规范,板书不整洁,绘图能力差,画表格时横不平、竖不直,整个版面没个设计,根本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三、课堂低效教学现象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1.学校教研氛围平淡。
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力。
2.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行为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
3.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
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改变课堂教学的如此状况,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教师的基本功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一)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基本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就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围绕这三点展开。
1.通过抓师德师风的建设,培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情感,唤醒教师的愿望,提升他们对事业的追求。
2.通过大练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功底(1)通过让老师说教材、讲课程标准,让老师熟悉本学科教材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本节课知识(包括重点难点、书中例题到高考相关题)都要了如指掌,做到脱稿上课是走向讲台的前提。
这样才能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从而做到上课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才会高效。
(2)通过论文分布,校本研修论坛活动,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如下特性: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波澜起伏、通俗易读、风趣幽默。
(3)通过“三笔一画”的培训和检测,提高教师板书的能力。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板书既是老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好的板书应该是:书写规范、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有条理性、有鲜明性、有计划性、有趣味性等。
(4)通过师德的培训,让教师充满热爱学生激情——给学生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激情,要有热爱本学科的激情,要有热爱生活的激情。
要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4]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和广博的知识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3.很抓课堂教学研究,从过去的听课、评课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激发教师追求理想课堂、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改进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有效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通过校内的读书活动和培训活动,构建学习型组织,丰富教师的知识内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内化,将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艺术的目的。
(二)优化过程出效益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和教学设计紧密相连,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做到上好课。
学校应该强化备课组建设,要形成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
在教案中要做到“四备”:(1)备教材。
准确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
(2)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
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3)备学生。
教育家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处处为学生设想,才能算是一节好课。
(4)备突发事件。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都要有预案。
2.上好课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牢牢抓住一切课堂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
要做到“四个关注”:(1)要关注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
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
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
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
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2)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