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本片虽然起名为《闻香识女人》,但它讲述的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
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家中做周末兼职。
中校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
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
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跑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
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他在学校礼堂上为查理进行了精彩的辩护,使得查理免于处罚。
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
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本片取名为《闻香识女人》精妙之极,演员阵容也是典型的新老结合搭档。
老牌明星艾尔·帕西诺曾经主演过《教父》等名片,他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丝丝入扣打动人心,准确地揭示了失明退伍军人的内心世界。
其精湛的演技使他第6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1993年第六十五届奥断卡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获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
幕后制作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
阿尔帕西诺,本身是个有军事才能的人,论才能,他的前程不可限量.但过分自我,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喜欢对每个人开炮,不然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性格缺陷致使他没能从上校升为将军,而且还弄瞎了双眼.因此觉得前途渺茫,生活无意义,想自杀.学生查理西门,成绩优异,目睹恶作剧被男舍监强迫做为证人,又不愿出卖朋友,即将做为替死鬼被开除.这是角色自身优秀品质与社会制度的冲突.两个人的一段纽约之旅成了互相救赎的过程,各自都为对方解开了心中的结.个人认为应该多看几遍.一个盲人,是个军官,他放荡不羁,一付玩世不恭的样子。
为了排除内心的黑暗和孤独,他追求爱情,又排斥爱情。
书中的最后写道:“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在今后的年代中他不得不在这片黑暗中点燃打火机照亮,不得不伸出竹竿探路,他在这样的黑暗中嘲笑人、冒犯人,他在这样的黑暗中依然喝酒——莎拉就在他的身旁,那么,即使是最困难的生活也依然是生活,依然是他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以那些能够承认生活、接受生活和经营生活的人的生活。
随后而来的明亮空间仍然不是死亡。
”最佳答案影片的精彩在于:导演选择两个截然不同背景的人,让他们的人生因为偶然交织在了一起,虽然他们在人生的观念和选择上大相径庭。
可是到后来两人彼此都接纳了对方,并且从彼此的人格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中校开始是一个十分骄傲自大而且很多毛病的人。
他的人生中习惯了的是纽约的豪华肤浅的生活,美女高级宾馆饭店,士兵对他的遵从。
他将那个繁华的纽约视为自己的家。
而当他的双眼失去光明之后,他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空虚寂寞的他生活失去了目标,相比之下和侄女住在一起的生活现状让他不能接受,痛苦让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但是当他和查理一起度过的这几天让他因为查理的天真和那种真挚的品格感觉到了人性中的温暖。
让他打开了一直封闭的心门接纳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感情。
到电影的结尾中校回到侄女的家,和自己侄女的女儿打成一片与影片开头辉映,形成了对比。
这种处理是一种让人感动的转变,这标志着中校的内心从以前的浮华中走出来转而让人性的真情所充实,他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这不是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吗?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辉煌而是内心的那种天真纯真的感情。
中校因为双眼失明而失去了自己认为的生活,但是他学会了用心去体会生活,原来他真正想要的不是那浮华的生活,而是一种自由(可以开着法拉力驰骋)一种尝试(和陌生美女在舞池探戈)和最重要的感情(查理的天真)。
艾尔帕西诺很好的把握了这部戏所要揭示的内容,在影片中演出了一个性格复杂(自大而不失温柔,粗俗而不失风度,坚强而又矛盾)的角色,从一个追求浮华中转变成心灵的充实的转变,从原来人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的。
我们认为失去了我们一直以来生活的东西不见得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放下沉重的包袱用心去感受才是人生的真谛。
查理在面对选择时,选择了自己的原则,没有为自己前途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仰的原则,虽然这种选择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没有什么错的。
成人的选择首先会是自己的利益,这和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认同都一致。
在最后学校的“审判”中,中校用他的演讲打动了大部分有觉悟的老师和学生,给了我们一则警示。
我们的审判是要由正义来裁决,正义不会姑息真正犯错的学生,也不会包庇出卖朋友的人,更不会打击有高尚品德原则的人。
法律应该是站在正义一方的,我们现在的审判体现了当代美国法律制度的弊端。
法律不是一些规章制度,(出卖朋友的人可得保护,证据不足的犯人可以无罪释放,真正坚持原则的人却要受到打压。
)更不是某个人的法律,校长对三种人的判罚明显显现出个人的意图,却表面上好像是依照了法律的事实。
而实际是违背了正义的原则。
我们当代社会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片取名为《闻香识女人》,意义在于是要说明是讲述中校的故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诠释人生的意义。
本片的寓意深刻,赖人寻味。
看完之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包括人性、道德、正义……当年天真的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便不再做梦。
如果人们看不见奇迹,他们便不再留有梦想。
就像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便不再歌唱一样。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剧本的改编弱化了弗兰克•史雷德中校的缺点、压抑和阴暗的一面,他虽然险些败给生活,却仍旧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他对女人的喜爱与对气味超越常人的判断力让他更像个魔术师,创造奇迹的人。
他对世界的仇视与热爱同在。
而他的原型,意大利作家乔瓦尼•阿尔皮诺笔下的上尉法乌斯托,更加真实、平凡。
他没有对气味的敏锐,整天躲在一副厚重的墨镜下,最大的兴趣是用恶毒的方式让自己高兴。
他用尖刻的语言让身边人的痛苦昭然若揭。
这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暴风雨比阳光更好,因为阳光只能制造寂静和安宁的假象,而暴雨让你知道身在何处。
跟着法乌斯托游历罗马和那波利的大学生是典型的迷失的年轻人。
他不喝酒,不玩女人,从没有任何想法,也从不作什么决定。
他反而更像在黑暗中摸索踌躇不前的盲人。
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生活从不做过多思考,逆来顺受地忍受着痛苦,却不知道如何摆脱。
九年前军事演习的一次意外让法乌斯托失去了视力和一只手。
这让他的负伤没有任何英雄主义色彩,也谈不上什么荣誉奖章。
仿佛刚刚还走在阳光普照的大街上,下一秒却突然掉进了一个无底深渊。
不过,他仍旧不同于普通的盲人,不同于和他处境相似的温琴佐中尉(他们是战友,温琴佐中尉也双目失明),因为他像“一张底片上的影像,突出于世间万物之外,以讥讽世间万物,使它们更显平庸,更显遥远”。
防御外壳下,他心中的世界不断被摧毁着,剩下了断壁残垣。
不过,他仍旧向世间万物开炮。
不管你喜欢他与否,都得承认他让人心生畏惧。
法乌斯托凶狠、刻薄的诅咒常常让人咬牙切齿,觉得他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
对此,他自有一套观点来回击——奇迹是伴随着魔鬼的。
世界正因为惧怕魔鬼,才分好坏、善恶,奇迹是因为苦难而存在的。
没有了制造苦难的魔鬼,自然也就没有了奇迹。
有人认为犹大背叛了耶稣,是因为他等不及奇迹的出现,借此来帮助耶稣加快制造神迹的步伐。
当然,很少人愿意以苦难换得奇迹,却有很多人因为内心的残疾和痛苦去追寻苦难,进行苦修。
就像法乌斯托的堂兄弟一样,他没有选择待在条件不错的学校,而是做了教堂的神甫。
他把那里当做自己的非洲,安慰不安心灵的栖息地。
他甚至羡慕法乌斯托变成了瞎子,因为痛苦与他时时相伴,敦促他前进。
这也成为了法乌斯托口中所谓的“魔鬼般的优势”。
是的,他偶尔会从失明中体会一点点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极其微弱、稍纵即逝。
他就是一只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仍然坚持唱歌,也许声音嘶哑、找不准调子,却比大多数人的歌喉都动听。
***黑暗和蜜蜂***“我们的任务是同这个不牢固的、不稳定的地球如此深入地、如此痛苦地、如此充满激情地相互渗透,使让他的真谛在我们身上无形地再生。
我们是不可见的蜜蜂。
我们不停地采撷可见的蜂蜜堆积到不可见的金色的大蜂房里。
”——[奥地利]里尔克“黑暗和蜜蜂”这个名字更适合这本书,弥漫着世俗的苦涩和痛楚,而电影的名字则太过浪漫和诗意了。
法乌斯托苛责他人,也不放过自己,他从不放过讽刺生活,拿自己身体的缺憾打趣的机会。
他冷不丁冒出来的小故事,总是让人在捧腹大笑之后思索良久。
他提议和姑娘们玩瞎子捉人的游戏,给那个傻乎乎的青涩大学生讲有关中尉的趣闻。
那个战争中的小中尉,为了偿还打牌输掉的钱,即使怕得要死,也不得不参加一些无意义却危险的行动,为此还获得了奖章和升职。
在打牌和用生命冒险之间,他选择打牌。
这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个不可思议的答案。
这种看似荒唐的选择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
看来,只要活着,我们就有追求的欲望,就有比仅仅是活着更多的索求。
对于法乌斯托,你没法拿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来评价他,这不是算数学题那么简单,有现成的答案。
他有很多缺点,看似得到很多关心和爱却从不放在心上或是给予回报,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天使的事实。
一个满嘴酒气,脏话连篇的天使。
他会突然发神经一样买下街边老头所卖的全部彩票,但决不会用充满怜悯的神态,而是不耐烦的,骂骂咧咧的絮叨着。
仿佛在对上帝说,你可千万别觉得我帮了什么人。
我是个坏蛋!一旦他做了好事或是关心了什么人,一定会像个懊恼的小鸟,拼命揪自己身上的羽毛来掩饰。
他费劲地用一只手给表姨妈写信的时候是这样,打电话给自己的小猫时也是这样。
一定得发发怒,满脸严肃地作为结束。
你看,他的逻辑其实像孩子一样简单。
至于爱情,并没有成为最终拯救法乌斯托的良药,却还是逐渐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萨拉甚至不承认她对法乌斯托的感情是爱情,她称这个是“忠贞、信任和依赖”。
就算他比她大21岁又怎么样?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爱他,决定了这辈子得跟他一起度过,哪怕不是以什么妻子、女友的名义也无所谓。
她想跟他一起走进黑暗,采撷那些所谓的真谛堆积到自己的生命中。
萨拉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痛恨别人谈到她时用大众的形容词,用惯常的经验评价她。
她拼命想像法乌斯托一样用双眼看清世界,她努力为了得到爱而付出爱。
法乌斯托试图用死亡寻找黑暗世界的出口,试图用死亡寻找他生命的奇迹。
最后他发现,想要得到光明就得自己点亮灯火,想得到奇迹就得承受痛苦,那些未知的奇迹就会自然的降临。
他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接受的爱,都将慢慢融入他的生命。
在与法乌斯托相处的几天,让那个陷入迷茫的大学生看到了,也懂得了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