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①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心理学最基础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知(感知、思维、想象、记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②个性心理:独特的心理过程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B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三、(了解)任务和意义:1、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事心理现象,而认知心理的本质和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则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意义:A、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维新思想。

心理学有助于临近学科的发展。

B、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发展的几个时期:哲学、生理学、科学心理学。

诞生: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四、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钠2、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3、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a、激进的行为主义(华生)只强调环境不重视遗传。

b、新行为主义(斯金纳)c、认知行为主义(托尔曼)4、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维特海默5、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是最高境界)—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8、精神心理学五、(了解)心理学谱系:1、基础心理学:认知、人格、变态、动物心理学及心理测量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认知、社会),应用心理学:教育、临床、咨询、工业、管理、广告、消费、环境、法律心理学。

六、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1、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教育工作实践丰富着心理学的研究。

七、心理学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

八、心理学常用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已引起被试一定的心里反应的研究方法。

3、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地方法。

分类:目的(智力、能力、人格、诊断)。

性质(文字性、非文字性)实践方法:个体、固体。

4、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里活动地方法。

心里的实质1.脑是心里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实质:人的心理活动内容来自客观现实,心里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开社会实践正常的大脑也很难产生正常心理,心里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里的生理基础a、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是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

b、非条件和条件反射。

c、第一、二信号系统(巴普洛夫提出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本能反应。

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放映和行为。

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需要需要的概念: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缺失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状态。

需要的作用:需要是人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具有驱动行为的动力特征。

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

需要越强烈,有它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需要的种类:根据起源:1、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个体进行保持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的一些需要。

2、社会需要:是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需要越低,力量越强。

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

评价:1、它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向。

2、在他的需要体系当中不仅包括缺失性需要还包括生长需要,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社会实践,抽象的谈论人类。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

当前一个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直到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指饮食、睡眠、空气、性等直接与个体生存或延续后代有关的需要。

与其他需要相比,生理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基础,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为有力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能随后产生。

2、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随之出现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就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动机。

安全的需要是指希求保护和免于危险,也包括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有保障,稳定的生活秩序,心理的安全等。

成人与儿童的安全需要都应得到满足,特别是儿童与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需要显得更为重要。

对儿童来说,安全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克服焦虑不安的情绪。

3、归属于爱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就会出现归属与爱的需要。

它包括希望建立或参加某一群体,希望能被人接纳和喜欢,被别人关注、鼓励等的需要。

如果人的这一需要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等。

4、尊重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最终的需要就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动机。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希望个人有价值,如自信、成就、自主、胜任、支配等。

尊重的需要若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自卑、软弱无为、失落等。

5、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有助于人去探索世界奥秘,解决问题和克服各种障碍。

它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之一。

6、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也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之一。

马斯洛认为对美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他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欲望和需要”。

例如:音乐家要作曲,美术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人必须成为它能够成为的人。

这种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自我实现者,绝大多数得的人只能在归属与爱和尊重需要的某一层次上度过一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优缺点:合理之处:首先,马斯洛看到了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

低级的需要时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高级需要是近似于人类的动物和人所共有的;而创造性是人所独有的。

需要越高级就越有人性特点。

他看到了人的需要和动物需要的区别,反对当时流行的人兽不分的倾向。

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

其次,马斯洛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低级需要最早出现。

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

随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少年期逐步发展了较高一级的需要,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需要。

青年期才逐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这一假设基本符合人的社会化历程。

再次,这一理论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首先,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成长或自我实现的天赋倾向。

他把需要看作是一种本能,把需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天赋趋势,对人的需要的社会性重视不够。

其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以追求个人存在价值为准则,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描绘成自我封闭模式,较少考虑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制约关系。

再次,有心理学家批评这一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科学的验证方法。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条件:诱因和需要。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条件,诱因是外部条件。

动机的作用:引发、指引、激励。

动机的种类:1、根据动机起源,分为生物(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性动机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如觅食、休闲、避险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交往、尊重、成就、奉献等。

2、根据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3、根据自主性水平,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4、先天动机和习得动机。

5、根据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主导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辅助动机对行为起辅助作用。

6、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划分,分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机;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转化为学习动机;3、利用各种诱因;4、及时反馈;5、科学利用奖惩;6、合理开展学习竞赛。

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适中效率最佳。

兴趣:人对客观事物有选择性就是兴趣。

它主要指属于心理倾向的的兴趣,而非属于情绪状态的兴趣。

兴趣的种类:1、根据倾向性分为直接和间接;2、根据维持时间长短分为短暂和稳定;3、根据内容分为精神和物质。

气质:(脾气、秉性)概念: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对气质的理解:1、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2、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3、气质具有先天性(天赋型)。

二、气质的特性:1、感受性: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抑郁质);2、耐受性(粘液质);3、敏捷性(多血质);4、可塑性;5、兴奋性(胆汁质);6、指向性(胆汁质、多血质)。

三、气质类型学说:1、体液说;2、体型说;3、血型说;4、激素说;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神经活动两个过程: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神经类型:1、弱型(抑郁质);2、强型:不平衡型(胆汁质);平衡型:灵活(多血质)不灵活(粘液质)。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1、胆汁质:(感受性弱)强型,不平衡,好冲动,情感发生快;(精力旺盛、表里如一、感情用事)2、多血质:强型,平衡且灵活,以适应;(反应迅速、好动、情绪不稳、粗枝大叶)3、粘液质:强型,平衡不灵活,细致;(稳重、灵活性不足、踏实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4、抑郁质:(感受性强)弱型。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孤独、行动缓慢)五、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影响优势,气质的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3、气质能影响人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效率,不同的职业要求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气质;4、气质类型能影响人的健康;5、气质类型的不同,要求在教育当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性格:概念:是指人堆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堆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