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
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
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文选》收录陶渊明
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
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并且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
《桃
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
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
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据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武陵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
魏晋以后,武陵郡辖沅水流域诸县。
”“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
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
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
“武
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1324年。
“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
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
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
不存在。
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
指“武陵县”。
不过,无论唐以前
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
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
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
诗的抒情沁人心脾;
诗的写景,豁人耳目。
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
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附:陶渊明作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