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恋琴印记课件资料

恋琴印记课件资料

【草稿】恋琴印记-----纪念中国古琴学会潮汕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引言时光荏苒,似水流年。

在不经意间,中国古琴学会潮汕艺术中心(下简称为艺术中心)已走过十个春秋。

十年来,在潮汕地区,有那么一帮人,为传扬中华民族的古琴文化,默默地耕耘、劳作。

他们播撒着古琴文化的种子,精心培植、浇灌、呵护,使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琴艺事业中开花结果。

这一切,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其中,郑邦亮先生就是一个超脱的典范。

回首艺术中心蹒跚学步的十载,不禁令我们思索:是什么原因和力量,让郑邦亮先生对古琴文化如此执着?当今,随伴着中华史上经济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抬头,物欲横流。

不少人为自己发财致富而浮躁起来的时候,郑先生却不沉溺于享受,竟生发传播古琴传统文化的梦想,并如苦行僧般去追求。

他从中找到新的人生发力点,对古琴文化如痴如迷。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抗拒俗世,出资出力,苦中寻乐,以苦当乐,带领一帮琴友,酿造古琴传统文化之蜜,来供养社会,供养众生。

这对于推动潮汕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着极其重大深远的意义。

在艺术中心十岁生日之际,我们编印了这本《纪念专辑》,并录制DVD碟片,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它将与你共同回顾亲身经历的琴艺道路,分享日常琴艺工作的点点滴滴,探索古琴文化的传播,为琴友们送上最好的心灵煲汤。

愿我们的生活,在传扬古琴文化中瑰丽似画,如霞满天!耕耘与收获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古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2006年,郑邦亮先生在位于省尾国角的汕头市,筹划创办“中国古琴学会潮汕艺术中心”。

旨在唤醒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拾生命价值,为当代人的心灵打开更为宽广鲜活的疆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回归自我的诗意生活。

郑邦亮先生在粤东地区这一前无古人的重大举措,填补了粤东地区有组织的传承古琴文化的空白,得到中国古琴学会的大力支持。

2006年12月29日,中国古琴学会行政会长龚一先生,在北京市为“中国古琴学会汕头古琴艺术中心”举行授牌仪式。

为潮汕地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传播古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艺术中心成立后,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紧锣密鼓地开展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是购置了一百多套古琴和琴桌,在市文化馆等地方举办培训班。

组织对古琴有兴趣的人员,免费培训。

同时,深入到本市南墩、陈厝合、华新等三所学校,无偿提供古琴、琴桌、辅导员和教材,义务对小学生进行培训。

让少年儿童徜徉在古琴音乐的海洋里,切身感受古琴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塑造少年儿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帮助少年儿童发展智力,使知觉、思维、想象、美学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琴人郑湘烨、董诗举、肖惜花等,都是公益授琴的热心人。

他们在郑邦亮先生的感召下,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才智和热忱,为传播中华古琴传统文化而付出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参加古琴培训的人员达到三百多人,为广泛传承古琴文化打下了基础。

其次,艺术中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组织骨干人员赴北京、扬州、厦门等地,寻师求教;一方面邀请众多古琴名师、高校教授到汕头传、帮、带,既举办古琴文化知识讲座,又举办古琴名家演奏会和各种类型的雅集。

先后莅汕的琴家、教授,计有:罗筠筠、丁承运、傅丽娜、唐建恒、薄利轩、刘慧扬、李祥霆、朱睎、龚一、张子盛、吕宏望、谢导秀、谢东笑、陈是强、吴伟忠以及粤东四市的抚琴高手。

大师们从理论上普及古琴文化知识,又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与精湛的技艺,为大众展示古琴的魅力,在潮汕大地掀起传播古琴传统文化的热潮。

汕头电视台“潮汕风”栏目组,专程在艺术中心拍摄两部古琴音乐专题片----《琴心》和《琴人》。

介绍外地古琴专家和汕头琴人传承古琴文化的情况,在汕头电视台播映,有效的扩大了古琴文化在潮汕地区的影响,促使艺术中心的传承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2010年7月19日,“第三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大赛”在北京举行。

当时,潮汕地区的古琴传播工作,基础还十分薄弱。

但为了开阔眼界,让潮汕琴人见识外面的大世界,艺术中心派出董诗举、蔡晓新、黄佳玲三位琴家,带着自编自谱的潮韵古琴曲《福德词》和《玉壶卖春》,前往参赛。

优美的潮韵音乐、娴熟的弹拨技艺及无可挑剔的和谐伴奏,使潮汕琴人在比赛中一炮打响。

一举夺得“阳春杯”金奖、特别奖及最佳伴奏奖三个奖项。

这是中国古琴界众多琴师、教授、名家,对潮汕传扬古琴工作的肯定,是潮汕琴人为古琴活动所作出的贡献也是艺术中心辛劳耕作的丰硕成果,是潮汕琴人的光荣和骄傲。

挖掘与抢救历史悠久的中国古琴文化,不仅留下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琴,还流传下很多古琴名曲和丰富的琴学论述。

当今,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古琴文化面临不景气的境况,也面临着在多种艺术的竞争中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古琴作为汉族文化中的瑰宝,却必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寻求保护措施。

可见,古琴音乐的地盘是越来越小了。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值得庆幸的是,在祖国的南疆,以郑邦亮先生为首的一帮琴人,却热心于对中华古琴文化的挖掘和抢救,努力扩大古琴文化的影响,以吸引更多爱好者,力争古琴文化在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9年,艺术中心创办人郑邦亮先生,率领琴友前往澄海,发掘清末民初期间,潮乐宗师洪派臣、郑祝三遗留的琴、瑟、筝等乐器。

并使郑祝三遗著养竹山房的《潮音乐谱》、《秦筝乐谱》、《外江乐谱》这三册具有史料参考价值和现实利用意义的活化石式的音乐巨篇,得以整理现世。

这对抢救修复潮州音乐和古琴文化的遗存资料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艺术中心极为重视对我国琴史的研究以及对粤东地区古琴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

郑邦亮先生对琴史的研究卓有建树。

他走访粤东各地,刨根问底。

收集、参考古琴文化的有关史实资料,亲自撰写《潮汕古琴文化探索》这一论文。

它以丰富的历代史实,系统的论述潮汕古琴文化的根源。

梳理出潮汕古琴文化发展的脉搏。

条理清晰,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

文章对潮汕古琴文化的考证,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文章都全面而得力。

这是一篇前所未有的潮汕琴史。

文章资料的丰富殷实,教人惊叹,令人折服。

郑邦亮先生与古琴文化热心人王声河先生、陈成美先生在一次聚会中,认为要传扬古琴文化,就必须使大家先了解琴史。

他们决心将宋朝朱长文撰写的《琴史》、民国周云编写的《琴史补》、《琴史续》进行译读。

把这三部文言文式的古籍,译编为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白话本。

他们汇同热心于古琴文化的曾淮楠、郑永民、王秋林、蔡奕勤、范进鹏、谢清华等同仁,着手开展译读编写工作。

扬州古文专家卞东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这是一桩举世无双的创举,也主动积极参加琴史的译读编写工作。

并成为译编组的主要骨干。

译编组成员翻经据典,力求把内容简要的古文琴史,编译准确。

并加插史实事例和图像,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到目前为止,朱长文的《琴史》已初步译编完成。

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也已译编了一部分。

这为深入传播古琴文化打下了基础。

《琴史》、《琴史补》和《琴史续》一旦译编出版,不仅对于粤东地区,乃至于全国传扬古琴文化,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交流与传承古琴是一种心的音乐。

它融入了大量的史学、文学、美学以及人的修养。

中华琴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它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自古以来一直是很多士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并被赋予修心养性的功能。

十年来,艺术中心在传扬古琴文化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

多次组织古琴雅集,并且不分乐种,广泛开展联谊活动。

以琴会友,以琴结友,博取众长,为已所用,深入交流古琴文化。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郑邦亮先生与众位琴人结下的琴缘。

2007年6月10日,艺术中心举办“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雅集。

时有著名音乐家陈玛原、书法家陈丁以及汕头众位琴人、古琴爱好者参加。

悠扬悦耳的琴声,使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文化遗产日。

2007年10月5日,艺术中心举办《岭南丝桐传佳韵》音乐会。

中山大学教授罗筠筠、广东省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付会长谢东笑、秘书长陈是强、广东汉剧院《汉剧志》主编吴伟忠以及汕头、揭阳、潮州、梅州四市琴人以及爱好者参加雅集2008年7月6日,艺术中心在文化馆举办讲座。

由薄利轩先生主讲《现代数学与中国传统思维之关系》。

2009年农历正月初六,艺术中心在泰和雅会举办《大地同春》新年名家音乐会。

时有陈玛原、陈丁、吴伟忠、陈雄华以及粤东四市琴人、古琴爱好者参加演出。

2009年3月28日-----4月3日,艺术中心在文化馆举办《潮汕古琴文化周》。

在文化周期间,艺术中心在图书馆举办《古琴名家演奏会》。

全国各地名家以及粤东四市琴人李祥霆、朱晞、龚一、张子盛、吕宏望、谢导秀、谢东笑、董诗举、林道杰、林锐翰、郑湘烨、余乐欣等同台演出。

2009年6月27日---6月28日艺术中心举办《和谐之声》丁承运傅丽娜琴瑟演奏会以及《和谐之声》研讨会。

时有丁承运、傅丽娜、等以及潮汕四市琴人参加。

2010年1月10日艺术中心举办学员汇报演出雅集。

2010年2月15日艺术中心在家开展春节联谊活动。

时有陈玛原以及潮汕琴友参加。

2010年2月15日艺术中心到达濠潮乐音乐家蔡秋标家慰问演出。

2010年4月4日艺术中心组织丁承运、郑志伟等音乐家探讨潮乐二四谱。

2010年7月19日艺术中心派出三人往北京参加“2010中国民族器乐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大赛”。

获得三个大奖。

2010年10月15日艺术中心举办《金秋琴韵》音乐会。

“潮声卫星电视台”直播。

2010年10月15日艺术中心举办纪念陈玛原先生逝世的《忆故人》音乐会。

2011年5月4日艺术中心举办《潮湘雅韵》音乐会。

邀请琴家刘慧扬教授与粤东琴友一起雅集。

时有刘慧扬、董诗举、董嘉、董蓓、郑湘烨、郑晓纯等,一同演出。

2011年5月4日艺术中心在图书馆举办《古韵琴音》讲座。

邀请刘慧扬介绍《流水》《离骚》等名曲的演奏艺术。

2011年5月6日艺术中心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举办《古韵琴音》讲座。

邀请刘慧扬演讲和演奏。

2011年9月25日艺术中心举办《潮筝古琴音乐会》。

时有音乐家唐建恒、吕宏望,潮乐音乐家黄玉生、黄冠英、黄楚英、蔡毅、陈其俊、林英萍、黄友强、许陈汕子、马照珩和艺术中心的董诗举、郑湘烨、董嘉、董蓓、高桂荣、黄长雄、杜标泉等同台演出。

2011年9月26日艺术中心邀请唐建恒先生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举办《古琴美学的欣赏》讲座。

2011年12月19日艺术中心举办《诗书琴韵音乐会》。

追忆艺术中心的元老陈成美先生。

参加演出人员有刘雨生、黄玉生、辜纯生、马贞木、董诗举、董嘉、董蓓、廖瑞坤等。

参加音乐会的还有翠园诗社同仁以及陈先生生前的同事好友一共近二百人。

2012年8.月26日艺术中心董诗举先生的父女古琴演奏会在韩苑举行。

相关主题